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007章 韓絳回京(兩更合一更)(1 / 3)

經義局。

章越為相初始的用力之處。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設立經義局,便有培養人才同時表達政見的意思。

之後王安石為編撰三經新義,也設立了經義局,讓呂惠卿,王雱出入此間。

如今章越為了編撰《中庸》,《孟子》也打算設立經義局,此事已在籌劃之中。

拉蘇轍入局,也是拉攏人心之舉。

他也是看中了蘇轍在輿論上的影響力,至於政見章越覺得縱然與蘇轍有相左之處,自己也是可以引導的。

幾人先探討中庸之道的注釋。

韓愈將‘自誠明’進行闡發,曾言無過者是‘自誠明’的聖人,無二過者是‘自誠明’的賢人。

歐陽修繼承了韓愈的複古之風,對中庸也大加讚賞。

歐陽修認為為什麼孔子從不言利,命,仁?因為中人以下,不可言上上道。

易經就說‘利乃義之和’,但如果你與中人言‘利’,對方就片麵地奔著‘自利’去了,所以隻好與他講‘仁義’。

所以對於中庸的性,命,孔子是從來不講。

但中庸不是孔子所作,而是子思所作,就在書裏大談性,命之道。讀書人認為不是孔子真傳,所以被正統儒家所輕。

當然此論也是秦觀,晁補之所讚同,他們認為要注釋當注釋‘經’,次一等也是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

至於中庸和孟子都是‘子書’的範疇,在儒家中地位不高,作注沒啥意義。

章越則不認同,因為三經新義已有王安石,呂惠卿,王雱搶占高地。自己若不推翻王安石的變法,還是不要重新注經為妙。

孟子,中庸是子書,注釋起來動靜不會太大,不會成為眾矢之的,也不會太早暴露自己的野心。

況且若能將此二書抬到與三經新義並列的地位,才顯得自己的本事。

章越對秦,晁道:“當世性命之學,盡為釋道所據,若我儒家不據此,難道為釋道據之?”

秦觀道:“啟稟相公,中庸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此乃虛高之言,當世讀書人又有幾人可以為之,如此如何為自誠明?”

章越道:“生而知之是自誠明,學而知之亦是自誠明。”

晁補之問道:“敢問相公孔子是學而知之,還是生而知之?”

章越道:“兼有。”

儒家都推崇生而知之,當然認為孔子也是前者。

章越道:“你們道所謂上智下愚之道,上上道不可與中人,我並不認同。這是才,並非性。性命之學,子思言盡其性,孟子謂盡其心,這並非要教而得之。”

歐陽修和秦觀,晁補之都說‘性命之學’是上上道,不要和中人以下的人講。

章越的意思,你們這些儒者搞得太玄乎了,無論是子思盡其心,還是孟子的盡其性,說到底都是解放人性。

解放人性這等事,還需要人教?這跟讀書多讀書少有什麼關係?

反而越是了得人物,越容易被欲望和教條所蒙蔽驅使。

蘇轍,秦觀,晁補之聞言盡是釋然。

章越道:“要學孟子,不可不學中庸,學中庸,則不可不知孟子,昔韓非言儒家八派有子思之儒,孟子之儒實誤也。”

“荀子言子思,孟子乃一脈相承,司馬遷亦言孟子乃子思一派傳人。”

後世將子思孟子二者並稱為思孟學派。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都從這一脈而出。

不僅如此王安石也非常推崇子思,孟子。當看了章越給他‘孟子也言利’之書後,王安石離開汴京時給章越回信,讓他孟子注釋寫好後,先給他王安石過目(中庸早已看過)。

學問之道說到底是求其放心之道。不僅自己要放心,別人也要放心。

你為政後要辦什麼?有的人一看中庸,以為不過是【和稀泥】理論,當下放心,所以才要【必也正名】。

章越道:“無論是中庸,孟子都要扣住一個【誠】字,中庸有言‘至誠如神’,若何事何時都能主觀合乎客觀,那簡直如同神明一般。”

“夏尚忠,殷尚鬼,周尚文。夏殷周各有一朝之‘統’。但周公之後‘敬德’之論,已是衰微。皇天無親,唯德是輔,經過五季流亂後,我以為誠字可一震道統。”

蘇轍皆起身道:“我等遵章公之命矣!”

蘇轍道:“相公所見極高明。中庸為三代之後孔子未完之言,聖人之道始於中庸。我以為相公所言【中】就是即【性】,所謂盡其性。放在治國上,修身上,就是讓百姓為所想為之事。”

章越聞言大喜,要不怎麼說蘇轍的政治水平和經學水平高於蘇軾。

如今有蘇轍用命,章越放棄了召二程進京主持經義局的打算。

章越對蘇轍道:“子由,真乃奇才!”

“但你要切記盡其性,不是由其性,不然便是鄉願,為德之賊也!”

蘇轍道:“轍省得。”

……

當知道韓絳拜相詔令時,鄧綰呆立了半晌。

其子鄧洵仁,鄧洵武看著鄧綰都不明所以。

“大人!”

鄧綰回過神來,撫了撫滿頭白發坐下。

鄧洵仁道:“坊間傳聞章三要拜集賢相,如今留任參政,這是好事啊!為何大人如此不喜?”

鄧綰道:“章三拜集賢相,我還能為此好官兩三年,他今留任參政,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