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八十章 黑色魅力(2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於是,這樣的電影,故事張力、角色人格魅力以及對現實社會陰暗麵的寫照成為最吸引觀眾的地方。

寫實的犯罪事件、質感強烈的犯罪場景、黑色的悲劇宿命,構成了犯罪電影獨特的魅力,它不避諱暴力,用鮮血渲染的鏡頭、用最直觀的方式讓你感受到世界的殘酷和人性的罪惡。

那仿佛是我們在當前的世界中永遠看不到的一幕。

好與壞、善與惡、犯罪與救贖往往在一念之間的搖擺。

就像是光與暗之間的徘徊。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因為即便陽光再明媚,也總有照不到的地方,而也隻有黑暗才能完美的襯托陽光的明媚,就像是黑暗的地方會有光明出現,因為沒有光明就無法襯托黑暗的深邃。

所以,作為犯罪電影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講述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一起連環凶殺案掀起城市狂歡與躁動的故事時,展現了犯罪影片中的罪惡和陰暗,揭開了一場鮮血淋漓且頗具現實性的大戲,它將思考對準媒介擬態環境下的醜態,是一場把城市大眾裹挾其中的網絡狂歡與娛樂暴力。

當無辜者不再無辜,所有的一切都將陷入什麼樣的情境?

看過電影《七宗罪》的人都知道,這所謂的七宗罪分別是暴食、貪婪、懶惰、色欲、傲慢、嫉妒、暴怒,其中的每一宗罪行的背後都是一個慘死的冤魂,凶手將每一項犯罪都極具儀式感的呈現了出來,他用自己的信仰殺死他認為該接受上帝審判的罪人。

而在《城市之光》的開篇,接連發生的四起凶殺案,亦頗有精心設計的意味,所不同的是,《七宗罪》背後的著力點在於唏噓社會人情的冷漠,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勾連出的則是教師體罰學生,子女不贍養老人,老人摔倒該不該扶等一係列社會熱點問題。

因體罰而導致學生自殺的無良教師、因貪利而將生母逐出門外的逆子、因肆意停放車輛阻礙營救通道的惡人、因隻重利益而枉法裁判的律師……

電影前半段的的四起案件,都有一個共同點,案件受害者生前的行為,都是悖於倫理道德的行為,而這些是事件而不是案件,所以警察抓不了他們,法律無法對他們進行約束。

這些都是所謂的“盲區”。

舉個例子,當你打開微博,瀏覽著一條條熱點新聞,江歌案、三色案、各種碰瓷等“案件”,還有諸如上述那些“事件”,甚至排隊加塞、廣場舞占場地、公交車上讓座與否等等“小事”,都能上了熱搜。

這些都是起源於那些在遊走於光明與黑暗邊緣的行屍走肉,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這些負麵的新聞之所以能上熱搜,並不是負麵的新聞很多,而是大眾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有篩選型,是帶著情緒看這些新聞。

因為大眾對這類人物的恨由來已久,而且對於這些負麵事件中的情緒,也是高度一致的:都是站在弱勢群體的一方。

一方麵,如同電影中義憤填膺的網民一般,對這些“道德上的罪人”加以譴責,另一方麵,一雙看不見的手,正在以“正義”為名,挑戰著城市的底線。

當有一天大眾發現,他們口中的虛擬正義被一個叫做“城市之光”的人“實體化”之後,人們心底深藏已久的暴力因子被統統激活,釋放出令人膽寒的可怕力量。

因為在大眾心中,這個自詡“城市之光”的連環殺手,做了普通人敢想而不敢為的事情,比起將他繩之以法,被他殺死的人才是不折不扣死有餘辜。

警察拿他沒有辦法,一是找不到證據,二是因為輿論的英雄,他已經成為大眾口中的“黑暗騎士”。

正邪之辯在失去了衡量的標尺,凶手已經不再那個隱藏在黑暗中、與警察玩著貓鼠遊戲的某個人,他可以光明正大的站出來,因為在他背後,後者無數隱藏在顯示器背後的支持者——“鍵盤俠”。

正如“老人碰瓷案”中為碰瓷者辯護的律師任川。

他身綁定時炸彈,網絡上的投票,決定他的生死,“城市之光”在這裏,給警察除了一道天大的難題,每個鼠標的動作,都是充滿戾氣的幫凶,每個顯示器的背後都是目露凶光的同謀。

這就是矛盾。

所謂法不責眾,更何況這些人也並沒有真正的觸犯到當下的法律,所以,也就更加的肆無忌憚。

而位於這樣一次暴亂中的江亞又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呢?穆青在筆記本上給自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