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二百六十一章 思維跑偏(1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某國某大學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叫做“傷痕實驗”。

心理學家們征集了十位誌願者,分別安排他們在10個沒有任何鏡子的房間裏,並被詳細告知了此次研究的方法——他們將通過化妝,變成一個麵部有疤痕的醜陋的人,然後在指定的地方觀察和感受不同的陌生人對自己產生怎樣的反應。

心理學家們請電影化妝師在每位誌願者左臉頰上精心地塗抹上令人生厭的疤痕,然後讓誌願者們看到並記下自己可怕的"尊容",然後收走鏡子。

之後,心理學家告訴誌願者,為了讓疤痕更逼真、更持久,他們需要在疤痕上再塗抹一些粉末。事實上,他們用濕棉紗把化妝出來的假疤痕和血跡徹底擦幹淨了,然而,每一位誌願者卻依然相信,在自己的臉上有一大塊望而生厭的傷疤。

誌願者們被分別帶到了各大醫院的候診室,裝扮成急切等待醫生治療麵部疤痕的患者,候診室裏,人來人往,誌願者們在這裏可以充分觀察和感受人們的種種反應。

實驗結束後,誌願者們各自向心理學家陳述了感受。

他們的感受出奇地一致,大家都認為,陌生人對“麵目可憎”的自己非常厭惡、並缺乏善意,而且眼睛總是很無禮地盯著自己的傷疤。

這一實驗結果,使得心理學家們吃驚不小。他們的臉是幹淨的,沒有疤痕,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感受,是因為心中的“疤痕”在頻頻作怪,才使得他們自己的言行、對陌生人的感受與以往大為迥異。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這樣或那樣的“疤痕”。如果我們認為自己不夠可愛、認為自己卑微無用、認定自己有缺陷……那麼,我們在與外界交往中,會用有認知偏差的內心去尋找,直到讓自己的觀點被驗證 ,然後讓自己陷入更牢固的“疤痕”印象中。

這個心理實驗真切地告訴我們,我們所討厭的,所畏懼的種種自己和他人的不好,可能隻是我們心中的“幻象”,外麵沒有別人,隻有你自己。

其實看了《24個比利》或者是《比利戰爭》你會知道,比利在戰勝自我的過程中,一直都不順利,3歲時因為孤獨沒有人陪伴就創造了克麗斯汀人格陪自己玩,而後8歲時被繼父虐待、迫害後又相繼幻想出不同的人格,不同人格在不同的場景中出現保護自己或者承受痛苦來減輕自己的悲傷。

正如《24個比利》文中說的,“當悲傷太多的時候,一個人已經無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個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別來接受”,原始比利一直沉睡著,而他分裂出來的24格人格有各自的年齡、性格、外在體型和各自天賦能力。

後來到了阿森斯醫院真正的比利才出現,他知道了分裂症崩潰要自殺,醫生引導他接納自己所有人格,充分尊重並依次和所有人格進行麵談,繼而融合了大部分的人格。

所以,對於人格分裂這個問題,並不是無解的存在,但是,當一個人意識到了自己人格分裂,是否有那個勇氣麵對就是最初的一個難題,就像是得知了自己病情之後要崩潰自殺的比利……

穆青感覺自己的思維有點跑偏。

明明他是即將要飾演人格分裂的演員,但是這個時候想著想著,思維卻是開始飄向了人格分裂是可以治愈的這個論題上去了,而隨著這個話題的深入,穆青又是不由得堅信這個理念。

轉了轉筆,穆青決定先將這個想法暫時的從腦海之中驅逐出去。

雖然在《柒個我》這個劇本之中,沈亦臻這個主人格最後的時候是戰勝了其他的副人格,人格分裂的情況也是逐漸消失,使得自己痊愈,但是這也隻是最後的結果而已。

而穆青作為一個演員,要做的是將這個故事從頭到尾的講述出來,然後到拍攝後段的時候也許才會隨著認知的改變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反正話說回來也就是,沈亦臻這個角色前期的時候雖然也意識到了自己的狀況,並去求助於專業的醫生,但是這個人其實是對自身痊愈的預想並不是那麼的高。

雖然一直在抗爭,但是從某一方麵來說,他也在逃避,逃避他記憶深處那些想要徹底遺忘的東西。

前期的時候,他始終都是沒有治愈的自信的,甚至在知道自己的情況之後,還一度的分分裂出更多的人格,而這人格的出現,則是在某一方麵代表著他精神狀態的一種繼續惡化。

穆青記得在《致命ID》之中有這樣一句台詞——“當一個小孩遭受重大打擊,他的心靈會嚴重受創,造成人格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