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55節(2 / 2)

113、作家真辛苦44

114

瑪麗無比震驚的拿過報紙, 她承認,當她看到標題的一刹那真是渾身一涼,但讀到結尾時, 她已經徹底平靜了下來。^o^^o^

新聞沒有發布在什麼著名報紙上,但報道內容卻擺出了真實證據:記者采訪的, 是《海濱雜誌》弗雷德·霍爾主編的秘書。

秘書不僅公開了瑪麗的身份,還拿出了幾封私下拷貝的來往信件——正是瑪麗和霍爾主編討論《狂歡之王》主題的那幾封, 時間、筆跡,以及同連載時期的內容梗概如出一轍,可謂是板上釘釘地證明了瑪麗·班納特,這位出身不高貴, 名頭也不響亮的南方姑娘,就是膽敢著筆描寫連環殺人案件的菲利普·路德。

讀完報道後,瑪麗的第一個念頭是:謝謝她沒把《狂歡之王》最後一期的內容提前劇透出去!

要知道這幾個星期來, 瑪麗的生活重心一直放在了追查光照會上, 新一期的《海濱雜誌》發刊後, 因為巴納姆的“重出江湖”,就像是瑪麗和霍爾主編意料的那樣,購買雜誌的讀者可謂暴增, 不少人都想看看《狂歡之王》到底是個什麼故事。

眼瞧著第三期連載就要問世了, 卡在這裏, 沒把結局提前泄露給大眾,瑪麗真是長舒口氣。

而布萊克伍德的目的……

在維多利亞時期想毀掉一名女性的人生實在是太簡單了。對於一心想要嫁人的姑娘,可以毀掉她的名聲;對於一心想要追求事業的姑娘——縱然十九世紀還沒有什麼“事業女性”的存在, 正因如此,瑪麗才不得不絞盡腦汁想辦法靠自己完成獨立生活。

布萊克伍德在祭壇中形容瑪麗執筆創作的那番話雖然聽起來汙濁不堪,但他可不是這話的原創者,親口道出此等言論的不是別人,正是十九世紀的文學理論家。

那些出席於布萊克伍德文學沙龍中的貴客,要麼接受了高等教育,要麼擁有煊赫的身份,各個體麵,舉止優雅,可也正是這類人物,直言女性作家無法觸及到文學的靈魂。瑪麗記得自己在穿越過來之前看過的一篇關於簡奧斯汀的文論評論,維多利亞時代的理論者認為她的作品膚淺且觸及不到藝術的根基,原因在於“真正的藝術來自於本能”——也就是最為初始的性欲。

在十九世紀,女性不配獲得性筷感,自然也無從觸碰到本能的悸動,感受不到藝術和文學的靈魂。

從這點上來看,布萊克伍德也不過是引用了評論家們的看法罷了。

所以,當菲利普·路德的身份被公開,發現劍走偏鋒,進行著創作手法和題材選擇雙重實驗的作者不過是個南方姑娘,約等於在瑪麗出名前就直接剝奪了她的作品具有文學深度的可能。

看完報道,瑪麗幾乎都能想到那日親眼見過的文學評論家,總是抓著菲利普·路德批評的比爾·梅恩先生會如何出言嘲諷——怪不得菲利普·路德隻會抓社會熱點的噱頭,討論度有餘,藝術性不足。因為作者本人不過是個女人,女人怎麼能懂藝術呢?

十九世紀的英國存在著不少著名的女性作家,就算這個同人世界裏沒有簡·奧斯汀也沒有蓋斯凱爾夫人,可夏洛蒂·勃朗特、艾米麗·勃朗特和喬治·艾略特等等諸位女性作家是確實存在的。這還是流芳百世的大作家,瑪麗覺得,沒有在曆史上留下姓名的女作家更是數不勝數。

其中她們也不乏以男性筆名先行出版小說,後來才被人發現身為女性的經曆。隻是瑪麗的作品稍稍有些特殊,一來她向雜誌投稿連載,又恰逢《狂歡之王》引來了p.t.巴納姆本人的注意,本身就處在風口浪尖的位置上;二來,她不僅早了阿加莎·克裏斯蒂整整一代來創作懸疑小說,還拿著極其聳人聽聞的連環殺人案件開山。《連環殺手棋局》不僅早早地提出了連環殺人犯的概念,把犯罪動機更多的歸咎於家庭和社會環境壓迫扭曲更是不符合整個時代的道德體麵。

若是等到瑪麗死時,也不公開菲利普·路德的真實身份;若是等瑪麗功成名就,成為一代大家時公開;若是瑪麗幹脆隻是為了賺錢寫作,根本不在乎自己的作品——公開不公開,對她來說都沒關係。

然而即使口口聲聲說了為收入創作,可那位作家的最終追求,不是自己的作品獲得更多的肯定,經得起曆史的考驗,超越時代超越國際,傳到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人們手中呢?

如果瑪麗隻是一名十九世紀的二十歲未婚姑娘,布萊克伍德的行為對她來說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而瑪麗不是——甚至就算她不是,在成名之前,在《狂歡之王》處在輿論尖口的時候暴露身份,這也足夠她棘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