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七百六十六章 熙攘(1 / 2)

孔夫子也讚歎過,“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從側麵證明了管仲之法,治政的強大。那麼孔夫子為啥還是提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呢?

“其原因在於生逢亂世,對過去周公時代,和平穩定生活的一種向往。孔夫子認為,隻要做到與周公一樣的作為,他相信,那樣的和平穩定,禮樂升平的時代,就會再次到來。”

黃少聞有著自己的理解。

“當今國人喜歡追憶過去,實際上這就是典型的繼承了孔夫子的這個想法。不過本來孔夫子追求的是一種過去的穩定和平,結果隨著曆史的變遷,慢慢的就忘記了孔夫子的初心,漸漸的就變成了複古思潮。一切都是古代最好,隻要是古代的,就一定比現代好。認為古代充滿了仁義,現代則充滿了利益。

與仁義相比,利益這個詞簡直是臭不可聞。不知道你們是不是這樣一個想法,是的話,那就是一個很純正的中國人。不是的話,也不要擔心,你可能是兩種情況。一個要麼是沒機會感受仁義,從小見到的滿是利益,所以人生追求就是利益。另一個,我可能要恭喜你,因為你屬於萬中無一的天才,學會自己思考所謂仁義和利益的本質了,而不是人雲亦雲,渾渾噩噩。”

黃少聞這話引起教室一陣不小的騷動。畢竟這個年代,沒有人竟然會像黃少聞這樣直接把仁義與利益這兩個詞,就這麼擺在台麵上,放在一起評說。

改革開放,解放思想。黃少聞覺得這兩年的學生,太需要解放思想了。其實後來也有人講過關於道德與溫飽之間的首要與次要性。

不過要出現那場辯論,還得等到93年。黃少聞當年做新聞的時候,還專門采訪過相關的學生。

那個時候,黃少聞心裏想的是,飯都吃不飽了,談個屁的道德。

黃少聞後來意識到自己屬於剛才自己話裏說的從小所見滿是利益,不會感受仁義的那一類人。

真正的原因其實在於,黃少聞並沒有真正的理解“利”的本意。本朝太祖也提到過,人分三種,純粹利己,通過利他而最終實現利己。以及因信仰而純粹利他。

黃少聞曾經比較偏向於第一種,後來見識多了,開始走向第二種,最後因為一些打擊,又跌落會第一種狀態。

反正是從來沒產生過第三種的想法。

現在重新閱讀《管子》之後,黃少聞又有了新的想法。天下熙攘,皆為利往。

“為什麼孔夫子的學說最終還是大行其道了呢?因為簡單。是的,你們沒聽錯,就是簡單。這個世界上,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讓他們接受正確的理念其實是很難的,因為人們大多很懶,所以更多的人,往往隻會接受更簡單的理念。”

“那為什麼說孔夫子的學說簡單呢?因為君子與小人的二元對立。孔夫子很簡單的把很多事情,通過二元對立的方式傳達了出來,最典型的是什麼?是什麼?是不是就是仁義與利益的對立?是不是?”

學生們真的沒想到,被古人研究了兩千多年的孔夫子,到了黃老師這裏,居然變成了一種很簡答的學說。可是黃老師好像說的又有點道理,全都不自覺的就跟著黃少聞的問話,點起頭來。

孔夫子也讚歎過,“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從側麵證明了管仲之法,治政的強大。那麼孔夫子為啥還是提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