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八十九章 做倒爺就像是做地下黨(1 / 2)

一杯明前龍井茶喝完,我和張hebei倒爺老林就互相熟悉了。≤,因為馬上要開始在新西伯利亞的新生活,所以張很感興趣我在新西伯利亞的生活和新西伯利亞的一切。我於是講了講我過來新西伯利亞這段時間所經曆的一些事情,張和老林聽得目瞪口呆。尤其聽我講到阿富汗戰爭老兵維達利和謝爾蓋大鬧機場警務室那段,張緊張興奮地張大了嘴巴,手上的水杯差一點被他捏碎了,老林則興奮地揮舞著拳頭,放佛是他在現場暴揍警察一般。

聽我講完,張在我茶杯裏加滿了水“大鵬你喝口茶吧,你講得太好了,跟電影裏一樣,聽得我緊張死了,這些俄羅斯警察太壞了,簡直就是一群土匪,看來以後在新西伯利亞要躲著點警察才行。”老林拍著大腿:“太過癮了,太解恨了,這些和土匪一樣的壞警察就得這麼收拾才行,要是當時我在場的話,非得上去揍他們幾拳頭才解恨。”我一聽老林這樣,就明白了他肯定沒少吃俄羅斯警察的虧,我嗬嗬笑著:“林大哥,看樣子,你是沒少被警察的敲詐呀。”老林恨恨地:“是的,我在俄羅斯做生意三四年,沒少吃這些土匪警察的虧,最多一次被他們串通匪徒搶走了三千多美金。”我和張異口同聲:“哇!這麼多。”老林歎口氣:“哎!那次也怪我自己沒經驗,這三四年的時間錢在俄羅斯沒少賺,虧也沒少吃,想起來都是眼淚。”張:“林大哥,我給您泡杯茶,您給我們講講您的故事吧。”我在一旁應和著:“林大哥,您講講吧,您是俄羅斯老江湖了,我們聽聽您的故事,也跟著長長見識,增加一些在俄羅斯做生意的經驗。”

張給老林衝了杯香氣撲鼻的龍井茶,老林有些不好意思地接過茶杯“謝謝兄弟,我是個農民粗人,以前都是喝大碗茶,從來沒喝過這麼高級的茶,好茶給我是浪費了,我也喝不出個好壞來。我笨嘴拙舌的,怕講不好,都對不起你這杯好茶。”張雙手放在胸前合十:“林大哥您太客氣了,看您的,茶再好也是人喝的,人不去喝它,它就是片樹葉,您是吧?您講講您是怎麼來俄羅斯當倒爺的吧,隻要是您的親身經曆,不管您講的怎麼樣,我們都想聽。”老林聽張這樣一,對張一抱拳:“兄弟你真會話,反正在車上沒什麼事情,那我就講講我是怎麼來的俄羅斯和我親身經曆的事情吧,我和其他國際倒爺不一樣,我不能完全算倒爺,我沒有倒買倒賣而是賣自己生產的產品。”

喝了口茶後,老林給我們講起了他的故事,老林和我遇到的那些倒爺卻是有些不同。這裏講講倒爺的定義和背景,倒爺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的一種特殊群體,倒爺一詞廣泛流行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內地在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過程中,尤其是在價格雙軌製時代,一些人利用計劃內商品和計劃外商品的價格差別,在市場上倒買倒賣有關商品進行牟利,被人們戲稱為\"倒爺\"。\"倒爺\"一度盛行於全國各地,尤以beijing地區最為流行。到爺們先是從農村向城裏倒賣農副產品,後來從南方沿海城市向北方內陸城市倒賣電子產品衣服,再後來就是從中國向東歐俄羅斯倒賣各種輕工產品。

老林原本是個華北平原上地地道道的農民,麵朝黃土背朝靠吃飯,生活也隻能混個溫飽。在中國改革開放後,老林的哥哥腦瓜靈活,看到不少人靠倒買倒賣發了家,於是在農閑打鬧地做起了倒爺。先是把農產品倒到城市,再從城市把服裝鞋帽倒回到農村,賺了些錢。後來在八十年代末老林哥哥認識了個批發皮手套的商人,商人要他組織些村裏的人農閑時候幫他加工手套,就這樣老林的哥哥拉上自己的兄弟老林開起了手套加工作坊。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兄弟買了一些縫紉機和設備,組織了一些農村婦女在農閑的時候進行來料加工。給別人做加工畢竟隻能賺個加工費,而且來料加工的活也不能保證長期有,要想賺錢還得自己開發生產。於是兄弟兩個人一商量就開始自己進料開發生產,光是開發生產也不行,最關鍵需要把產品銷售出去才行。於是老林的哥哥重操舊業跑起了市場,主要跑周邊的城市,石家莊保定這兩個城市是老林哥哥主要跑的地方,慢慢跑下來,就積累了一些客戶。兄弟兩人的手套加工作坊也開始紅火忙碌起來,於是兩個人幹脆把土地承包出去,招了十幾號人開始專業生產手套。隻一兩年的時間兄弟兩個人就賺到了錢,每家起了在當地最大的房子,還買了台貨車送貨。

但是好景不長,縣裏的很多人見到他們生產加工手套賺到了錢,就開始競相模仿著開起了手套加工作坊。中國人有這樣一種通病-跟風,隻要見別人做得好就一窩蜂地跟著上,從來不知道自己去創新。結果兄弟兩個人一下子多出來了很多競爭對手,原來很少講價的老客戶也離hebei最近的大城市當屬首都beijing,於是兄弟二人帶著手套樣品開始去beijing推銷,聽beijing雅寶路和秀水街的生意最火。

到了秀水街雅寶路後,他們發現這些地方有很多黃頭發藍眼睛大鼻子的外國人在大包大包地進貨。一打聽才知道這些都是東歐過來的洋倒爺,其中很多俄羅斯人,兄弟二人一想,東歐俄羅斯這地方冷呀,手套肯定需要。但是出乎意料,跑了一雅寶路秀水街,竟然一雙手套都沒推銷出去。仔細觀察和研究後,兄弟二人明白了,原來他們帶的樣品不對路,他們生產的皮手套是針對中國人的,碼數而且裏邊沒有加毛,這些東歐的洋倒爺要的皮手套是大碼數的而且裏邊要加毛的,保暖性一定要非常好的,雅寶路和秀水街市場上隻有一兩家有貨,而且價格不低,但是生意卻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