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54章 -33 政變開始(1 / 3)

七月的南京,民眾的心情和天氣一樣火熱,每日興高采烈地在茶樓酒肆、街頭巷尾中議論著即將到來的大婚典禮和各國來朝的蠻夷們,京城已經許久沒有這樣熱鬧過了,這些升鬥小民當然不會知道這股熱鬧喜慶的浪潮下麵隱藏著的洶湧暗流。

大婚的吉日七月二十八日不知不覺就來臨了,京城的氣氛也在這天達到了頂點,一大早朱由校就太監叫了起來,去太廟祭祖、去坤寧宮拜皇太後。然後,在樂曲聲中禦奉天殿。迎親和冊立皇後用的節、證書、金印等物都放在大殿內臨時設置的桌子上。擔任大婚司儀的吏部尚書錢謙益和其他各部大臣身穿吉服早就在殿內恭候了。皇宮中更是到處張燈結彩,各個主要宮殿都掛滿了裝飾有明黃色流蘇的紅色錦緞幔子,貼滿紅色燙金雙喜字兒,大白天的也燃起了許多蟠龍的大紅蠟燭,禦路上都鋪了紅地毯,金盔金甲的大漢將軍們手持朱漆杆的斧鉞金瓜肅立在禦路兩側,著五彩衣的太監、宮女們更是成群結隊,看起來就像是一片彩雲。

中和韶樂設在奉天殿前,丹陛大樂設在奉天門內。法駕鹵簿陳設在奉天殿丹陛及庭院內。皇後儀仗陳設在午門之外,其中有一頂皇後禮輿,外麵的杏黃色緞子帷幔上,用金線繡著大鳳凰。“女樂”分設在乾清宮後麵和省躬殿前麵。王公大臣喜氣洋洋地站在奉天殿丹陛上和奉天殿庭院中。靜鞭三響,在鼓樂聲中,王公大臣向皇上行“三跪九叩”禮,“萬歲”之聲,地動山搖。禮畢,樂止,禮部尚書錢謙益奉金冊、金寶,宣讀冊文、寶文;然後,把節、冊、寶授予迎親使者。王公大臣再拜。朱由校在樂曲聲中,起駕回乾清宮,靜候佳婦。

迎親使者把金冊、金寶放到“龍亭”裏。儀仗隊、鼓樂隊在前,迎親使者居中,後麵跟著迎親官員、太監、侍衛,出午門,會同皇後儀仗,抬上大批的禮品,直奔錢府。一行人馬,花花綠綠,綿延數裏,光是皇後的儀仗就有丹陛儀仗三十六人:黃麾二,戟五色繡幡六,戈五色繡幡六,鍠五色錦幡六,小雉扇四,紅雜花團扇四,錦曲蓋二,紫方傘二,紅大傘四。丹墀儀仗五十八人:班劍四,金吾杖四,立瓜四,臥瓜四,儀刀四,鐙杖四,骨朵四,斧四,響節十二,錦花蓋二,金交椅一,金腳踏一,金水盆一,金水罐一,方扇八。宮中常用儀衛二十人:內使八人,色繡幡二,金斧二,金骨朵二,金交椅一,金腳踏一;宮女十二人,金水盆一,金水罐一,金香爐一,金香合一,金唾壺一,金唾盂一,拂子二,方扇四,紅杖一對。

迎親隊伍一出承天門,看熱鬧的人就圍了上來,當然大家隻能在五城兵馬司士兵的警戒圈外駐足觀看,京城的道路已經被應天府派員清掃的幹幹淨淨,還灑了不少清水,迎親路上凡是有礙觀瞻的房子都被拆除,道旁的樹木也紮上了紅絲帶,臨街的店鋪民居都是張燈結彩,那真是普天同慶。

迎親隊伍在鼓樂聲中向魏國公府開去,一路上有專人向路邊圍觀的百姓撒銅錢,更是惹得歡聲雷動,迎親隊伍過後,大群的老百姓意猶未盡,象潮水一樣尾隨著,一直來到國公府。

魏國公府早已裝扮一新,府門口鋪著長長的紅氈子,門頭上,牆頭上都是一片紅色的海洋,光是紅緞子就不知道用了多少匹,就連門口的一對石獅子都快用紅緞子包起來了。

迎親隊伍到達的時候,徐媛慧已經打扮停當了,連續七天的齋戒、沐浴之後,

反複地用西洋進口的護膚劑、香水,揉麵擦身;再用蜂蜜、玫瑰花瓣等原料製成的洗麵奶塗麵,用高級紙膜,輕輕地擦拭;又用羊脂、白色素馨香等原料製成的護膚霜,反複塗抹。最後一道工序是,在臉上撲香粉,畫眼線,塗眼影,描青眉,抹紅唇;再在兩個臉蛋子上,抹出兩塊“頰紅”來。 頭發按照皇後的規格梳成飛天髻,以備戴鳳冠。這麼一番打扮下來,原本活潑水靈的徐媛慧被整的象個百瓷人。

魏國公徐增壽率全家老少,在大門口跪接迎親隊伍。迎親使者高聲宣詔。鼓樂聲中,錦衣衛轎夫把皇後禮輿、龍亭,抬入前院,再由太監抬到後院的“繡樓”前,按欽天監官員指定的“吉利方位”停放。徐小姐著皇後禮服,戴鳳冠霞帔,閃亮出場,跪受金冊、金寶,回“樓”等待吉時。

吉時一到,新娘子升輿啟駕。大隊人馬浩浩蕩蕩,過大明門,入承天門、端門,到午門,城樓上鍾鼓齊鳴。隊伍從午門正中門洞進入紫禁城,經奉天門,到乾清門。皇後儀仗入乾清門,太監、宮女列隊夾道,鼓掌歡迎。在丹陛下,迎親使者還節複命。

按照祖製,皇後大婚以後就要入住坤寧宮,大婚儀式也要在坤寧宮中進行,可是太後住慣了坤寧宮不願意搬出來,就把皇後的寢宮改在了西六宮的春和殿,儀式就在乾清宮中舉行。

朱由校和徐媛慧在乾清宮裏相對而坐。喝完了交杯酒,就算大婚禮成,隨後朱由校就要攜著皇後到奉天殿“詔告” 大婚禮成,接受王公大臣、外邦使節的祝賀,此時的奉天殿,集合了大明朝所有的頂尖權貴。皇帝坐在龍椅上,皇後坐在其左下方,然後在禦座兩旁還設有兩個寬大的蟠龍雕鳳的寶座,分別是李太後和九千歲的位子。這一對曾經的盟友、現在的對手也都身穿吉服,在左右的簇擁下升殿就座。一品的文武大臣在奉天殿內分兩隊肅立,二品以下的官員和外國使節在殿外列隊,就等著輪流上殿拜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