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3章(1 / 2)

第六辨經名更開五句(一解佛說二釋金剛明解般若四釋波羅蜜五三經)。經曰金剛般若波羅蜜。釋曰。經題有二種。一者具足。二者不具足。具足應言佛說金剛般若。不具足但雲金剛般若。問曰。餘經何因緣故不題佛說。答一切諸經佛口自說。皆悉應題為佛說也。而不題者存略故。問曰。何故此經題為佛說耶。答曰。大智論雲。有五種人說。一者佛口自說。二者弟子說。三者諸天說。四者仙人說。五化人說。今此經是佛口自說非餘人說。是故題佛說也。問曰。餘經亦是佛口自說非餘人說。何故不雲佛自說。答曰。已如前說理實應題。以存略故。複次如大品等經。命須菩提說。非佛自說。是故不得題為佛說。但雲摩訶波若。波若具兼師弟子二說。此經不爾。雖對須菩提而佛自說非命說也。複次以理言之。應題佛說。所以者何。諸外道六師等輩亦皆說經。今恐墮邪見欲簡異六師故。題佛說使人信受法也。複次道不孤運。必由人弘。法雖佛師要由佛說法乃得弘。以是義故題能說之人所說之法。則於義具足也。二釋金剛。問曰。金剛為是譬名。為是法名。答曰。有人言。金剛是譬。如世間中金剛寶堅而且利。譬於波若體堅用利。今謂不然。所以者何。汝於法譬生二見故。謂金剛但譬而非法波若但法而非譬。則譬礙於法不得以譬為法。法礙於譬不得以法為譬。複次若言借世金剛喻般若者。亦應借世智慧以譬般若。若言般若自有智慧非世間智慧。亦應自有金剛非世間金剛也。複次若言金剛是譬喻者。摩訶之名亦應是譬喻。若言般若廣大體是摩訶。亦應般若堅利體是金剛。問汝今何故作如此難。答波若名為真實之法。無所依止。不可言大。不可言小。不可言法。不可言譬。過一切語言。滅一切觀行。今非小大歎美為大。非金剛非不金剛歎美為金剛。非小非大寄大以宣之。大既是法。非金剛非不金剛寄金剛以宣之。金剛亦得是法。借金剛以目之。金剛既是譬。寄大以目之。大亦是譬。故以譬言之一切皆是譬。以法言之一切皆是法。複次金剛是譬般若是法。金剛是喻非喻為喻。所喻之理非理為理。非理為理雖理而事。非喻為喻雖事而理。雖理而事故知非理。雖事而理故知非事。是以般若未曾理事。但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故金剛為事。般若為理。此是不二二義為眾生故假名相說二。豈定二耶問雲。何是金剛耶。答曰。大智論雲。外國名越闍。此言金剛。又華嚴經雲斫家羅。此翻金剛圍山。又舊相傳直雲跋闍羅。真諦三藏雲跋闍羅侈(台履反)迦(居伽反)問曰。舊翻跋闍羅為金剛出何處文。答賢愚經第二卷。波斯匿王醜女名跋闍羅。晉言金剛。問曰。汝以金剛喻般若者。此有何義。答曰。如世間寶金剛第一。出世間寶般若第一。複次如金剛寶一切世人不能秤價。般若法寶所有所生功德一切世人不能秤量。複次如金剛寶若置山頂及在平地。直過無礙。到金剛際同性乃住。般若金剛亦複如是。置福山頂若罪平地。直過無礙。到諸法實相非罪非福非有非無同性乃住。複次如世金剛寶照徹清淨。故羅什雲。方寸金剛照數十裏物皆映現。般若亦爾。照實相水明了清淨。複次如金剛寶除那羅延一切眾生不能執持。般若亦爾。除信悟無依無得大力觀人。若樂小法及著見眾生不能信持。如經說。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樂小法者及著諸見不能信持。複次譬如丈夫食小金剛終身不銷。波若亦爾。若能了悟不可朽滅必得作佛。複次若有眾生。得金剛寶遠離一切貧窮困苦受諸安樂。若得般若離生死苦得大涅槃。複次如金剛寶所在之處能銷惡鬼及諸蠱毒。般若亦爾。所在之處天魔外道惡鬼不能得其便。複次如金剛寶悉摧破一切諸物。而是金剛無有折損。般若亦爾。悉能摧破一切煩惱而無折損。複次金剛一切諸物不能摧破。般若亦爾。一切論者及諸煩惱不能摧破。複次如金剛寶若在日中色則不定。般若亦爾。在大眾中亦複不定。或說名因。或說名果。在小心人中則名為小。在大心人中則名為大。在境名境。在智名智。而是般若無一定相。故偈雲。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力。為之立異字。複次如金剛寶雖有如此種種勝用。未嚐有心自言我勝。般若亦爾。雖有無量種種功德。而未當有心。是故般若不可思議。問金剛出何處。答毗婆沙雲。如從礦出金從金出金剛。故知金中之精名金剛。問金剛與天如意珠雲何同異。答大智論雲。帝釋手執金剛與修羅鬥。碎落閻浮提變成如意珠。毗婆沙雲金剛能破頗梨山及如意珠。故知異也。複次此明般若與金剛同。而是般若超絕金剛。非可譬喻。金剛是世間物。般若非間失之則憂之得之則喜。得般若者無憂無喜。金剛是無知之物。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量功德今略說而已。複次有人言。聲聞法中從假名空終至羅漢通名金剛。菩薩法中從三十心終至佛慧通名金剛。若別而為論。從初地以去終至佛慧始名真金剛。所以者何。而三十心人但是學妄未得真妄。但是伏惑未能斷惑。相由入體。所以未得秤真金剛也。亦得相從名金剛。初地以去得於真妄解正能斷惑。相不入體。是真金剛。舊以窮學之心喻金剛者。約開善義。伏惑既周。又無明元品之惑。此最難伏。唯是窮學之心而能伏之。故至佛果起佛智斷之。以是義故窮學之心名曰金剛。複次有人言。窮學之心正能斷惑。故名金剛。如此等說。並言有惑之可斷有解之能斷。以是義故名有所得。有所得故不能斷惑。無有金剛。如經中說。有所得者不從一地至一地。複次汝言未斷惑時有惑無解。斷惑之時有解無惑。此則惑是本有而今無。解是本無而今有。是生滅觀。如經中說。諸法本有今無。又言。若諸法前有後無。諸佛菩薩則有罪過。今所明者。知惑本不有今亦不無。解本不無今亦不有。是故諸法不有不無。不生不滅。非縛非解。無觀無緣乃名般若。問曰。若如是者。雲何經言一念相應慧斷煩惱及習。答若見有生滅。則不能斷。以了諸法不解不惑非斷不斷故煩惱斷也。問金剛但喻般若。亦喻餘法。答借金剛種種喻。大經以喻法身雲金剛身。又喻三昧雲金剛三昧。此喻定為金剛也。今喻智慧名金剛也。問金剛是天上寶。是人中寶耶。答人天具有。如轉輪王金輪是金剛寶。故所擬皆碎。帝釋執金剛與修羅鬥。即是天上寶也。第三釋般若。般若是外國語。釋論有二文。一者般若秦言智慧。開善用之。次文雲。般若深重智慧輕薄。不可以輕薄智慧秤量深重般若。莊嚴法師雲。般若名含五義。智慧但是一條。非正翻譯。但解智慧經論不同。淨名經分二字解之。知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不取不舍入一相門。起於慧業。舊釋此文雲。智是有解。慧是空解。亦智是化他慧是自行。大品雲道慧道種慧一切智一切種智。此則智慧名通空有也。又因名慧。果秤智。如因名道慧道種慧。果秤一切智一切種智。又智名通因果。如三智義。聲聞一切智。菩薩道種智。佛一切種智。又慧名通因果。法華雲。諸佛平等大慧也。成論文合解智慧兩字雲。真慧名智。又雲。慧名智人。又雲。慧義經中說解脫智是慧義。故智猶慧也。又大智論亦有二文。般若者秦言慧也。又雲。秦言智慧也。問經論何故言語或出或沒。乍合乍開。不分明一途示人合分明得解耶。答聖人非不能一途分明示人。而今有出沒言者。此有深意。以眾生本來有取著之心。以是因緣係屬於魔。生死不絕。若輪常轉。不悟中道佛性正觀般若。今若複作一途實說。則更增其依著之心。所以不定出沒。動其生死根識令迥悟正法。故不定之說為益深矣。若學者定執經論一文以成一家之義者。皆是係屬魔人耳。又眾生非一國土一根性一善知識。是故諸佛種種說法也。問已知般若名。雲何是般若體。答地論人說。有二種般若。一真修般若。即第八識。二緣修般若。即第七識。成論師言。緣真諦心忘懷絕相。以此解心為般若體。阿毗曇師雲。緣四諦理無漏慧相是般若體。此三解即世盛行。具須破洗。至大品玄中廣明。但即世多誦此經。今輒言其要句。冀參玄君子領其指外。問今以何為般若。答若行人了悟顛倒。豁然悟解假名般若。問此豁然悟解豈非心耶。答此解悟非心非離心。問雲何非心非離心。答既言心悟解。豈離心耶。此悟心畢竟不起有心無心。豈即心耶。問若言心悟還是即心。若言悟此心不得心有無。便是離心。答猶言即離。還是不悟。如其得悟竟有何即離。問既不即離應不迷悟。答迷故言其即離。悟故了無即離。既不即離竟複何有迷悟耶。可取其意。勿著其言也。第四釋波羅蜜。波羅蜜此雲彼岸到。外國風俗法凡作一事究竟名波羅蜜。今悟道之人雖複積功累劫。若不得般若為行不成。若悟般若萬行周畢。故名波羅蜜般若問既有彼岸。雲何為此岸及中流耶。答聖人直假名說彼岸。令其因此悟入。何必須作此岸彼岸中流耶。大經雲。雖無此岸而有彼岸。即其事也。必須作者。大智論雲。有無見為此岸。破有無見智慧為彼岸。檀為中流。第五釋經。經有三種。或文為經。或理為經。或文理合為經。地論師雲。三十心前人文為經。三十心文理合為經。初地已去用理為經。今明文理因緣故為經。因文悟道故。以能表之文為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