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百一十章 泰州學派(新年快樂!)(1 / 3)

聽了呂渭綸的回答,袁宗道歎了口氣,“算了,雖然你的回答很模糊,但也能聽出,你應該不是那種複古派的人。”

對此,其他學子也點頭表示同意。

複古派?

對此,呂渭綸略有了解,他們說的應該是李東陽等人提出的複古主張,在嘉靖年間達到高潮。

有嘉靖七子之稱,這其中就包括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餘日德、張佳胤。

他們七人受李東陽和何景明等人的影響,讚同“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調複古。

更是說出了,古文已有成法,今人作文隻要“琢字成辭,屬辭成篇”,模擬古人就可以了。

並且武斷地認為散文自西漢以後、詩歌從盛唐以後,都不值一讀。

因此在嘉靖年間和隆慶年間將複古運動推到了頂端,學術界也一般稱這七人為複古派的後七子,前七子就是李東陽他們。

……

到現在,萬曆八年。後七子複古派的領袖——李攀龍,已經去世,目前大明的文壇盟主都是王世貞在主持,他的一言一語能吸引文壇眾多年輕人為之奔走,影響巨大。

“聲華意氣,籠蓋海內。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片褒賞,聲價驟起。”

這就是對王世貞文壇盟主影響力的最好記述。

根據剛剛他們幾人的反應來看,雖然王世貞的聲名顯赫,複古的主張也為眾多士大夫所喜,但他們應該反而是極其厭惡這個複古派的。

就算讓呂渭綸來看,他也覺得不應過分強調複古,古人的一些詩詞和文章的確寫的妙,可這並不意味後世人就可以沒有創新,直接模仿,過了幾百年之久,還在重複以前,那屬實是不利於文學的創新和長遠的發展。

呂渭綸言道,“我確實不喜複古派。那你們呢,又是師從何人?”

有兩人率先回答,說是姚江學派的。

這姚江學派其實就是王守仁開創的了,他曾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故稱該學派也稱為陽明學派。

他們提倡的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

又有兩人回答說,他們跟隨的是王學的“浙中派”。

這王學“浙中派”其實也跟姚江學派是同根而生,是王守仁的弟子王畿開創的,弟子稱他為龍溪先生。

這王門共有七派,這“浙中派”其實也就是著名的七派之一。

王畿雖然師從王守仁,但事實上他很多思想和主張還是和他老師有一定差別的。

剩下的學子們也都是王門學派的,隻不過是旗下的不同分支。

但唯獨袁宗道和湯顯祖兩人表示,並未徹底歸屬於哪一學派,他們隻是喜歡一些學派人物的主張。

但若是真要說哪一學派的話,兩人表示,那必然是王門七派中的泰州學派。

這泰州學派也是王門七派之一,嘉靖五年(1526年),王守仁的徒弟王艮,應泰州知府王瑤湖之聘,主講於安定書院,宣傳“百姓日用即道”,開始泰州學派的創立之先河,學生多是下層社會人士,如農夫、樵夫、陶匠、灶丁等。

這王艮雖說是王守仁的徒弟,但事實上他並不是因為崇敬王守仁的學術才去拜而為師的,他其實就和明歡那個小和尚一樣,隻是為了求生。

但在王守仁門下接受熏陶後,漸漸也對學術這方麵有了自己的見解,據說他原名為王銀,王陽明覺得他個性高傲,因此把他的名字改成帶有靜止之意的“艮”字。

值得一提的是,王艮這個人在王守仁門下待久了,學會了些東西,就開始學著創新,他常常不會接受王守仁的思想,經常與他發生爭執,不拘泥傳注、也不因循師說,於是自創“淮南格物說”。

至此,才慢慢有了與王守仁不同的思想,他強調身為天下國家的根本,以“安身立本”作為倫理道德的出發點。

於是在嘉靖五年之時去書院教學時就大肆宣揚自己的觀點,即“百姓日用即道”。

求學者紛至遝來,王艮的門徒以平民百姓居多,“入山林求會隱逸,過市井啟發愚蒙,沿途聚講,直抵京師。”

他的一些思想其實就和現代一些思想有著共通之處,就比如大多數人們崇尚“生而知之”的唯心主義天才論,認為你出生下來沒有學習的天賦,那你這輩子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