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二百七十七章 閑不住的好戰分子(1 / 3)

第二百七十七章 閑不住的好戰分子

趙興哼了一聲,回答:“鑄私錢、偷工減料、貪汙公錢、欺上瞞下,襲擊來檢查的上官……他們把所有的罪惡都犯下了。在那個藏汙納垢的環境裏,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人都是施害者,沒有人是無辜的!

你想象一下,若我們昨夜在襲擊中被人攻近身邊,會怎麼樣?數千人會前赴後繼蜂擁而至,將我們淹沒,事後官府調查,他們當中可會有一個直言相告者?不會,我料他們絕不會,因為寶積監的所有惡行,他們都是知情者,但也沒見到有人站出來。也就是說,寶積監的惡,他們也參與其中。至於現在,他們檢舉了,是因為我在生死相迫……

廣西不屬於我們經略司管轄,我們如果以錢監的名義進行監管,還要防備他們的收買我們的監管者,要防備他們給我們打遊擊,隱匿瞞報收入,要防備他們做假賬……我沒有那麼多的行政資源跟他們捉迷藏,也不想在他們身上花費太多的行政成本,所以我隻有懲罰他們團隊,然後教給他們如何自律。

這樣一來,新任的礦監一旦想蒙蔽我,他麵對的是整個礦工團體、萬名工人的無聲監控。而這一切,我無需花太多的行政成本,就可以做到。

我現在就是給他們立規則,告訴他們一旦出錯我懲罰的是整個團隊,如此一來,錢監們做手腳,他要擔心整個礦工團隊的監控與舉發,而我們隻需要坐在廣東,翻他們的賬目,就可實現我們的管理。”

帥範聽了這話,默然不語。

趙興繼續說:“成本與效益,這是管理學的基礎。廣西離我們太遠,道路又極其難行,我們檢查一次,需要花太多的行政成本,還有時間。而我這種做法,是最節省行政成本的——自律。團隊的力量自律。雖然,他們當中或許有人‘無辜’被殺,可鑒定他們是否無辜,太花精力,我得不償失。

我寧願錯殺一千,也要教會他們自己管理自己,也要讓他們知道:當罪惡在你身邊橫行的時候,你至少也是沉默的助惡者。如果想撇清自己,最微小的努力唯有大聲呐喊!連這個都不願做的人,他不是無辜者。

好了,我們該拜訪下一家‘大將’眷屬了,帥監司,你帶路吧。”

趙興視察完寶積監後,沒有著急的趕路,他繼續維持著自己的速度,沿途拜訪著自己軍中的大將家庭,他走得慢,但他在寶積監做的事傳播的並不慢。等他進入下一個州縣,這才發現,他在寶積監做的事情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各地錢監或者整體逃亡,或者隻剩下礦監光杆一個人膽戰心驚的迎接趙興,等他視察到第三個空無一人的礦監,驚奇地發現:整個廣西唯一完好的錢監,隻剩下他整頓過的寶積監了。

“正好,帥監司,發起一場清剿戰爭需要多少錢?”趙興笑嘻嘻的問:“你瞧,他們寧願逃亡也不願見我,這說明他們不敢麵對,說明他們當中確實沒有無辜者。”

帥範知道趙興問的是什麼,連忙回答:“大人,這不怨他們。過去從沒有如此嚴厲的監管,所以他們順手偷點朝廷銅料做私活,也沒人處置,久而久之變成了習慣。這是監管的錯誤、朝廷官府的錯誤,不是礦工的錯。他們現在成了礦霸、礦盜,未嚐不是官府的積弊所致。而礦監不逃,不是因為他們清白,是因為他們是朝廷的官,尚拉不下臉去做匪。

嘿嘿,再說,礦工一逃,他們自可以把罪責都推給逃人,大人還能查下去嗎?

不過,那些礦工都熟悉本地地理,他們藏入林間,一般人找不著他們的蹤影,而且他們有可能獲得臨近寨子的庇護,我們的人根本無法辨認……

大人要避免逃散礦工在山林中為匪為盜,發動圍剿,至少需要出動三千名士兵、兩千名輔兵。無論怎麼節約,也需要一百萬貫的軍費——大人真要這麼做嗎?如此一來,我們不免要被拖入持久而無效的清剿當中,弄不好,還要得罪當地土司……”

趙興得意的一晃馬鞭,指了指周圍的山林,提醒說:“那些礦工熟悉地形,有我們的‘大將’熟悉嗎——這事不能讓正規軍出馬,索性給我們的‘大將’們增添點家庭福利——撥款三十萬貫,懸賞通緝那些逃散的礦工,通知所有的‘大將’家屬,告訴他們每個礦工不論死活,凡捉到者,賞金五貫……”

帥範點著頭說:“大人這一千‘大將’家屬,怎麼算也能組織起六七千人的搜尋隊,這下子,那些逃散礦工不足為懼了,他們要麼出來投降,要麼就會被當地人斬殺。嘿嘿,如此一來,‘大將’眷屬也可直接插手當地事務,等‘大將’退役了,接任當地巡檢,也就順理成章了。”

一般,兵變後的士兵逃入山林,至少要為禍二十年,趙興撥一筆相當於戰爭費用三分之一的懸賞,輕輕鬆鬆解決了這個隱患,心中自然得意。寶積監事情處理完畢,他依然按照原先的行程,慢悠悠的巡視剩餘的錢監,而後抵達廣西欽州、海邊小城的簡陋港口。

此時正是六月,小皇帝趙煦在章惇的幫助下,終於廢除了孟皇後,改立劉婕妤為後,隨即宣布大赦天下——獨不赦元祐黨人。

蘇軾等貶官知道這消息後,認為年輕的小皇帝不願赦免他們這些年老的貶官,如此一來,他們可能終生無法返回故鄉,於是他們紛紛開始在嶺南購置地產,準備老死於此……幸好,經過趙興召集的三十萬人墾荒,整個廣南東路良田很多,使得貶官可以用廉價購買足夠養家的土地。

同月,惠州豐湖二橋修通了,百姓奔走相告,殺雞慶賀。東坡的“兩橋詩”記載了當時的盛況。“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樓。三日飲不散,殺盡西村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