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三百八十章 博弈論與中庸之道(1 / 3)

第三百八十章 博弈論與中庸之道

這座書院的舊址是始建於唐貞元年間(785-804)的一座寺廟,名報恩寺。原本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才由浙江右參政周木改辟為萬鬆書院。明代理學家王陽明曾在此講學,故此名顯。

趙興是個披著古人皮做現代事的人,他比明代人還膽大,直接尋了個罪名,驅趕寺裏的僧人到了別處,目前,這座萬鬆書院在兩萬石匠的努力下,僅僅一年已經粗略成形,它比原先的萬鬆書院占地麵積還要大。

書院一進門為仰聖門,而後還有毓粹門。“仰聖”即表示人們對孔子“高山仰止”的尊崇和敬仰。這座仰聖門還是提醒人們步入書院必須衣冠整齊、心懷崇敬的禮儀之門。而毓粹門是中軸線上的第二道門。毓粹,意為培養有學問,有道德的人。

書院的第二進為明道堂:是萬鬆書院的主要建築之一。古代書院承擔著講學、祭祀、藏書三大功能。三進為大成殿,是祭奠至聖先師孔夫子的地方。剛才,張繹就是在大成殿點燃了祭奠夫子的明燈,它寓意著夫子將文化傳播給平民,帶給了平民光明。

“巍峨聳立謂之‘華’,亭亭廣廈謂之‘夏’,非壯麗宏大不足與彰其‘華夏’——這就是華夏”,張繹看著掩映在萬鬆下的藏書樓、校舍,還有身後的大成殿,情不自禁的讚美。

“這就是創造,唯有創造才能征服。征服人心,就從這裏開始”,趙興迎合到。

張繹擊掌:“趙宗說的妙,天下英才盡入觳中,大快人心!”

趙興所說的是,他新近在南洋建立了許多殖民地。要想使殖民地的人保持對華夏的向心力,唯有用不斷的創新,用他們難以企及的創造力讓他們心服口服,使他們五體投地地拜倒在大宋腳下。而張繹所說的是,當今黨爭不斷,學派林立,要想確認自己學派的優勢,必須征服天下讀書人的心。

這其實說的是一回事。趙興紮根於大宋,他最想改變的是大宋,這個極端擅於借勢的人,他經營海外,是想狹海外取之不盡的財富來影響大宋,反過來又借打算那蓬勃不息地創造力來影響南洋……

一番交談過後,張繹與趙興心心相惜,趙興開口邀請:“張宗。閑來無事,可否駐錫書院講學一年半載?”

趙興與張繹彼此以“宗”互成,是尊稱對方為開宗立派的掌門人。對學問人來說,比“宗”地位略低的稱呼是“山長”,趙興與張繹其實都是山長。因為名義上這兩人都不是宗派的創立人。至於“駐錫”這個詞,原本講的是君王臨時停留,後來佛教用它來稱呼高僧臨時說法,再後來。其意思相當於學者臨時講學。

張繹衣著樸素,他一身粗糲的布衣,布衣洗的發白,腰間簡單的紮著一根布帶,頭上戴著一頂普通地學士帽。這種簡樸的裝束與一向穿著講究的趙興成為鮮明的對比,趙興一身華麗的蜀錦,腰帶還是那條龍“皮腰帶”,但上麵已經綴滿了寶石。皮帶扣也換成了十八k金。打磨地像鏡子一樣光滑。除此之外,趙興身上還背了一個肩式槍袋,一左一右插了兩個做工精良的短銃。他戴著錦帽,年紀輕輕卻舉著一根紅木雕琢的拐杖,不過,沒人小看這根拐杖,現在,滿朝的文武大臣都知道。趙興手中地拐杖其實是一柄仗刀。

衣著樸素的張繹站在趙興身邊。卻絲毫沒有身為平民的那種低眉順眼,他欣然的拍手。說:“早聽說廣南‘妖學’多摻雜些南洋的學問,甚至連西洋的學問也有許多,我看你藏書樓中收藏著千餘本蕃書,正打算借閱一番,能在此處邊讀邊學,甚慰我心。”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寒山寺的鍾聲格外冷,我在寒山寺對麵修建了一片教授官邸,專門留給講學的教授居住,便起名做‘寒舍’。張宗願意留下講學,我回頭在寒舍給你安排一套房間。”

張繹大喜:“那樣更好,夜半時分,徘徊楓橋岸邊,傾聽寒山寺鍾聲,甚佳甚佳!”

稍停,張繹又歎了一口氣,說:“吾師曾曰: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世濟其美,獨吾先生淡乎無味,得味之真,死其乃已。

自先生死後,吾不曾得見君子也,今日見之,不亦悅乎!”

張繹說地是,他老師程頤與蘇東坡彼此看不順眼,老師是個古板的人,為人處事很乏味,這就是他說的淡乎無味,君子如數。而老師死後,大家都覺得他是一個傭人出身,因此很不尊重他,沒想到程頤這個仇敵的門徒卻邀請他來如此宏大的萬鬆書院講學,這就是君子風度,不因為個人成見而排斥學問,所以張繹甚讚趙興的氣度。

張繹是仆人出身,在宋代,他一方麵享有學宗的名聲,另一方麵也在受著世人的排擠,因為他這種出身,後人更是有意無意地貶低他,曆史上甚至沒有記載他地出身年月,而他得以被後人所知,是因為蘇鼎。

正因為蘇鼎,趙興不敢承受這張繹的誇獎,程頤活著地時候,可謂咋看蘇軾咋不順眼,有時甚至栽贓陷害,無所不用其極,但他死後,蘇軾的兒子卻能心懷坦蕩的向張繹求學,並且因為蘇鼎的存在,曆史記述了張繹的存在。

比起蘇軾的人格魅力,趙興自愧不如,比起蘇軾的胸懷,喜好睚眥必報的趙興唯於羞愧,他趕忙轉移話題,拱手邀請:“張宗,學生們在打大殿前敬候許久,我們快去吧。”

仰勝門前麵有一個空地,這片空地並不大,但開辟成一個體育場足夠了,一條平整的水泥路環繞仰勝門前的空地,成一個“回”字。而回字中央是大片的草地——草地球場。

數百名學子靜靜的圍攏在球場周圍,場地中央是各十一名學子,他們按照大宋蹴鞠隊慣例穿紅穿黑,球場兩邊豎立著球門,球門上方不是橫杆,而是風流眼。

這是用現代標準建立的足球場,它一百一十米長,寬二十二米。球門高度也嚴格按照現代足球球門的高寬設置,嚴格地說,增加了許多比賽規則的蹴鞠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蹴鞠,它更接近現代足球,娛樂性少了,對抗性、競技性增添了很多。

球擺在場地中間,兩側球員按照現代足球隊員爭球的模式分站在中心圓圈外,趙興拱手邀請:“張宗。你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