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3章 .25發|表〔已換〕(2 / 3)

張良乃是男子,桃夭乃是女子,這般傳出去,還真的是不好。所以人們也理解秦王政這般揪心的原因。畢竟秦王政到底是秦國之王,被帶上綠帽子斷然是不好的。

“回去,子房哥哥你什麼時候回去,我要和你一起回去。我才不想回韓王宮呢?這裏真好玩,你不知道我在宮裏多麼的無聊,整日都要去學習那些禮儀,你不是不知道綠綺姐姐多麼的優秀,我處處都不如她,學什麼都不好。我才不要回去呢。而且你也知曉,我心儀趙國長安君,我是一定要要和他在一起。”桃夭說的十分的認真,自從她見了長安君之後,每日每夜想到的都是他。而今齊國淺淺公主一死,長安君便是無主了,她自然是要把握機會,不讓機會從自己的手中錯失。

“公主,你乃是韓國公主,前不久你不是還十分歡喜嫁給秦王政,怎麼這會兒竟是歡喜長安君了?”

張良有些挫敗的看向桃夭,他望著桃夭,這個他從小看到大的公主,天性純良,一直不諳世事,此番竟是如此的大膽。

“我是歡喜秦王政,隻不過我現在更加歡喜長安君了。再說那婚事,又不是我定下來的。子房哥哥你莫要說我,三年前,你父要給你娶親,你不是也逃跑了嗎?為何你可以逃,我卻不可以了。做人可不帶這樣的哦。”桃夭的一張小嘴十分的能說,典型的能說會道。

竟然將一直能言善辯的張子房給博得鴉雀無聲了,話說他確實是在三前拒婚了,然後去了蝶穀,和管三一起修習醫術。也是在那裏他見到趙溪月和公子政等人。此番再次被桃夭給提出來,他竟是無言以對。

“沒話說了吧,那就這樣。子房哥哥你放心,我絕對不會妨礙你的,我定是要和長安君在一起。本來這婚事就是你情我願,父王那麼疼我。我回去和他言說,我不想嫁給秦王政,他定是會同意的了。好了,就這麼說了。我去找長安君了。”說著桃夭也不管張良如何反應,就跑開了。

桃夭很多事情都是想當然的,在此刻她已經忘記了她是韓國的公主,隻是將自己當成了一個普通的女子。張良看著桃夭飛去的背影,她依舊是紅衣似火,長發不束。腳踝處還綁著鈴鐺,跑起來發出悅耳的響聲。在此時此刻,張良也多麼希望桃夭隻是一個普通的女子,那樣她可以隨心所欲的去尋自己心愛的男子,不過她不是,她是韓國公主,秦王政的未婚妻。

張良見她已然走遠,想著不能在任由她這樣下去了。如今秦國強大,韓國弱小,哪一個敢退了秦王政的婚事。最主要的先前桃夭還是那般歡喜的想要嫁給他。而且秦國這些年也是到處尋借口,對他國開戰,若是此番讓他因此生事,那就是桃夭和他之過了。所以這樣出爾反爾是萬萬使不得了。

桃夭則是心情十分的好,她歡快的走在齊國臨淄城之中,對於其他她本就不關心。

臨淄城中,自然是一派繁華,熙熙攘攘的一片,桃夭本就生的可愛,她從未見過這麼多的新奇玩意,先前一直跟在張良的身邊。張良為人十分的正派,而且一直十分忙碌的樣子。自然不會陪著她到處閑逛了,今天終於不用了張良在一起了。她就這樣左看又看看的。桃夭笑起來十分的甜美,每路過一個攤子,那些攤主都十分熱情的招待她,她也十分開心的東走走,西逛逛的。就在此時,她看見了一個人,那個人自然就是桃夭所心儀的人——長安君趙海。

“咦?他怎麼會在這裏?”

今日的長安君趙海一身白袍加身,神色落寞,即便如此,亦不改其濁世佳公子的風采。

桃夭還在細細的端詳他,突然一陣馬嘶鳴,一個身著玄色衣裳的男子,跨馬而來,那人手法之快,但見馬狂奔而至,而此時長安君則是站在路中間,顯然擋住了那人。也不知長安君到底如何了,他就一直站在那處,竟是一動也不動。

可是那馬卻一直狂奔而至,桃夭見此,一下子就上前,拉著長安君離去。而玄色衣裳的男子此時也緊急的勒馬停了下來。

“你這人怎麼回事?沒看到這路邊有人嗎?怎麼可以這樣騎馬,傷到我夫君怎麼辦?”

桃夭十分不滿的看著那人,指著那人就要開罵。沒辦法,韓地的女子本就是脾氣潑辣,桃夭在宮裏也沒有束縛她的性子,而那男子此時也翻身下馬。見到桃夭在此,他實在是太過急切了,一聽到蜀地巫術在此出現,他就快馬加鞭走了過來。

“實乃是在下之過,還請姑娘見諒。”

秦王政朝著桃夭作揖,又看了一眼站在身邊的長安君,見此人一派風流,而桃夭又護他護的緊,方才又聽到桃夭口口聲聲喚此人為夫君-。於是又朝著長安君一拜,此時的長安君才意識到問題出現了,見此人十分的有禮,便不想計較了。

“無事,想來是公子必有急事,你還是先行趕路吧。我已無事。”

這廂長安君不與追究,那廂桃夭可沒有這麼好就打發了,她一直都緊握長安君的手,不讓他離開,將他護在身後,對著秦王政就說道:“你是誰?哪裏人氏,不知道這般趕路會傷人嗎?幸而我夫君好脾性,不與你計較,若是換作是其他人……”桃夭一臉的怒氣,衝著秦王政就開說了。

話說從小到大,還未有人對秦王政這般說話,就算是仲父呂不韋平日裏待他比較嚴苛,可是在與他說話的時候,對他倒是也十分的客氣了。其他大臣就更不好說了。就是眼前這女子倒是好生的彪悍。以前秦王政就聽過齊國多悍女,今日所見果然所言非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