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二十一章 大將軍八麵威風(中)(1 / 2)

第二十一章大將軍八麵威風(中)

竇太後早就看到了這封奏書,但是她對軍事一無所知。不過聰明如她還是派人召見耿秉,商量對策。

耿秉是漢朝名將,多年都在邊疆作戰戍守,對於匈奴更是了若指掌。

他仔細地閱讀了南單於的奏書,思慮良久之後才對竇太後說道,“太後,從前武帝窮極天下的力量,想使匈奴臣服,沒有趕上好的時機,事情最終還是沒有成功。宣帝時,正好呼韓邪前來投降,所以邊境的百姓得以暫時的安寧,使內外成為一家,百姓也得以休養生息六十多年。到了王莽篡位,改變匈奴的稱號,無休止地消耗騷擾他們,才使得單於遣背叛。光武帝稟受天命,又對匈奴安撫接納,沿邊被破壞的各郡才得以恢複。而烏桓、鮮卑都因此才想歸順大漢,德義威震四方的夷人,這是千古才有的大功啊!”

竇太後問道,“你說的我都聽先皇說起過,但是先皇剛剛駕崩,肇兒又年幼孱弱,這個時候出兵匈奴,時機是不是恰當呢?”

耿秉立即跪下請求道,“北部的敵虜分裂相爭,此乃我國之大幸事,這個時機千載難得,隻要我們以夷製夷,以夷攻夷,用南匈奴打北匈奴,就會對我國有利。臣還是希望太後不要喪失良機,答應南匈奴的請求。“

竇太後來回踱了幾步,看著金羽仙鶴銅鼎香爐內的輕煙飄起,還是打不定主意。她對耿秉道,“此事重大,哀家再與兄長和三公商議一下,不過,如果哀家同意了南匈奴之請,那麼他們希望耿將軍來北伐匈奴,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耿秉說道,“太後,自光武以來,臣耿家世受皇恩,臣也是受明帝和先遧的重恩,此恩臣肝腦塗地也不能報,隻要太後要臣打匈奴,臣便北伐匈奴,以國家利益為重,為國家出力盡忠,以報太後的知遇之恩。”

竇太後點頭,“好好,耿將軍,你忠君愛國之心天地可鑒,不過哀家還要再想一想,你暫且回去,等待哀家的旨意。”

不久竇太後下詔交給群臣商議討伐北匈奴一事。

當時的朝臣還是出現了兩派意見。尚書宋意上書說道,“匈奴人輕視禮儀,沒有君臣上下之分。強悍者稱雄雄,弱小者便屈服,反複無常。自從大漢建朝以來,討伐他們的次數已很頻繁,但卻是得不償失。如今鮮卑順服漢朝,斬殺及俘虜北匈奴數萬人,我們坐觀成敗,安享巨大成果,又何必勞師動重,千裏爭伐呢?再者北匈奴已然向西逃遁,請求與漢朝通好,應當乘他們歸順的機會,使之成為外藩。巍巍功業,莫過於此。如果征調軍隊,消耗國家經費,以聽從南匈奴的意願,不僅會造成鮮卑為患,而且等於是自取危亡。”

宋意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是就在此時出現了竇憲被關宮中之事。竇太後為了找到借口釋放兄長,便下定了決心,盡管不準南匈奴回到故都,統一南匈奴,但是北伐計劃已定,不能更改。而且更令人震驚的是,殺害劉暢的主謀竇憲竟然作為漢軍主將北伐匈奴。

大朝會上,竇太後的旨意一宣布,引起了眾臣間的軒然大波。袁安出班奏道,“太後,匈奴並未侵犯邊塞,而我們卻要無緣無故地勞師遠行,消耗國家的資財,求取萬裏以外的功勳,這不是為國家著想,這是取禍之道。”

竇太後冷笑道,“哦?卿家所言,是說哀家想為兄長之事開脫,找個機會讓他立功吧,你這話也不無道理,哀家正是此意。”

她突然的態度強硬,讓哀安啞口無言,宋由見事不妙,隻好出來當和事佬。“袁司徒,南匈奴打北匈奴,我們也就是從中謀利,至於說建功之事,也在情理之中。各有各的道理,袁司徒還是三思吧!”

袁安狠狠地瞪了宋由一眼,“宋大人,此國家之大事,怎可兒戲!”

他又奏道,“太後,雖作此想,但臣還是不能苟同,先帝崩逝不久,幼帝尚未掌政,百姓們失去了先皇的庇護,夏秋冬三季聽不到聖上出巡時禁衛軍警戒喝道的聲音,人們無不因思念而惶惶不安,如同有求而不能得。如今卻在此時征發兵役,為了遠征匈奴而動全國之資,這實在不符合時機。”

竇太後道,“袁卿家是拿先帝來要挾哀家嗎?”

“為臣不敢!”袁安朗聲道,“但是萬民百姓,乃是上天所生。上天愛所生,猶如父母愛子女。天下萬物中,隻要有一物不能安適,那麼天象就會為此發生錯亂,何況對於人呢?因此,愛民的,上天必有回報。戎狄異族,如同四方的異象,與鳥獸沒有分別,如果讓他們混居在中原內地,就會擾亂天象,玷汙良善之人。所以,聖時君王的作法,隻是對他們采取不斷籠絡和約束的政策,先帝就是如此行事的。”

竇太後站了起來,指著哀安道,“還說不是拿先帝來壓哀家,你是覺得哀家一介女流,不會管理國家是吧,那這個皇位讓你來坐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