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試論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2 / 3)

二、合理實施美育,可以培養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國古代重要的美學著作《樂記》,對美學的最早形式“樂”的道德教化作用有著生動具體地描寫:“小大相承,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迷相為徑,故樂行而位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樂記·師工》篇還把歌者直接稱之為道德的傳播者:“夫歌者直己而陳德也,動己而天地應焉。”在西方,致力於研究如何彌合自然與人、感性與理性之間雙峰對峙的基本哲學命題的美育理論家席勒在談到美育與德育的關係時,認為美育是人“從感覺的被動狀態到達思想和意誌的主動狀態過程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橋梁”,“如果要把感性的人變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徑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這裏所說的“理性的人”即指“道德的人”。深受西方美學理論和中國古代禮與樂融為一體傳統影響的我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論述美育和德育的關係時曾深刻地指出:樂可以使禮的教育變得更加容易和自由。他在《中國倫理史》中說:“有禮則不可無樂。

禮者人定之法,節製其身心,消極者也。樂者以自然之美,化成其性靈,積極者也,禮之德方而智,樂之德圓而神。無禮之樂,或流於縱恣而無紀,無樂之禮,又涉於枯寂而無趣。”在蔡元培看來,美育歸根到底是一種感情教育,它通過一定的內容和形式——即美的事物,可以使人的情感受到陶冶,從而使高尚的行為成為自覺的和受內在感情支配的積極行為。我們知道“審美價值包含著道德關係,而審美教育能給人以高尚的影響,通過美的影響,又可以使個體的道德認識與相應的情感相結合,形成一定的道德習慣、信念、理想,構成個體的心理動力,從而轉化為道德行為。審美教育是一種情感的活動,是作為個體知、行、意的中介而發揮其教化作用的”。近代心理學的這些研究成果在證實美育理論正確性的同時也說明了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德育作用。

三、合理實施美育可以建構人們的審美心理結構,可增進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美育的實質是培養人的審美情感,塑造人們的審美心理結構。審美心理結構是指人們在欣賞和創造美的活動中各種心理能力,及豐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能力的協調統一。正如人們所說:教育科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有意識地為塑造人的心理結構而努力,人要獲得一種結構、一種能力、一種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不隻是知識。知識是重要的,但知識是死的,而心理結構則是活的能力和能量。這種高層次的審美心理結構的形式,首先要使人們具有豐富的內在情感,而內在情感的體驗和積累,隻有通過外部自然形式、藝術形式和社會形式的把握才能完成,所以隻有審美教育才能實現這個任務。審美教育既包括以藝術為手段的藝術教育,又包括自然美和社會美為手段的多種多樣的美的教育。可以說凡是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著的各種美的事物和現象,能夠激起人們審美情感的都具有審美教育的性質。如自然界的各種動態形式的美,如河流、瀑布、流雲;靜態的美,高山、海灘、奇石等等。從社會現象來看美的事物到處可見,建築物的矗立、街道的布局、園林的美化、商店的陳設以及家庭的擺設等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培養人的審美情感,給人以審美愉悅。許多偉大英雄人物,他們優美的心靈,高尚的革命情操,不時激蕩著我們的情懷。所以審美教育是以情感為中介,培養和塑造人們的審美心理結構,實現陶冶人、教育人的目的。從心理學考察,個體的心理結構是由知、情、意組成的。人生來就有七情六欲的本能衝動,它需要正常的發泄、引導,升華到高尚、純潔的境地,美育可以把欲念、感覺、衝動和情緒修養成為本身就是理性的東西,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有正確的理論和方法指導來開展。近年來的美育研究成果表明,教育中實施審美教育是不局限於狹義的美育,美育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培養藝術家而施教,它是全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美育的內容應該包羅一切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自然美、社會美、生活美、藝術美都是美育的極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