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論美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依據(2 / 3)

第一,美育能防止和消除勞動者勞動目的與自身需要之間的異化。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人類自身素質不斷完善的曆史。

人類社會的每一個階段,由於經濟和社會環境不同,對人才的主導素質的要求也不同。在農業經濟時代,人才的主導素質是體力素質。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產業革命把人類社會由農業經濟時代推進到工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人才的主導素質是技能素質。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工業經濟正在被知識經濟所取代,並將成為新世紀的主導型經濟。知識經濟是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基礎,以創造性人力資源為依托,以高科技產業為支柱的經濟。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代替資本和能源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創新素質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的主導素質。

然而創新必須與人類的需要相聯係,如果創新與人類自身需要之間不和諧,創新不但不能創造美,反過來會傷害人類自身。

第二,美育有助於克服科學技術發展的負麵影響。當今社會由於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科學技術的空前發展,但是以信息技術、生物遺傳技術等為內容的高科技在近年來的突飛猛進,在為人類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的同時,也以其自身固有的程序化、標準化、自動化、格式化對人類活潑豐富的心靈產生擠壓,造成人的感覺的遲鈍、機械,使人類發展越來越倚重技術力量,人類精神越來越為科技文明所左右。這種狀況帶來的後果就是淡漠了對精神價值、道德觀念、審美理想、文化傳統的需求,使人的自身能力嚴重退化,成為技術異化的人。要消除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所帶來的負麵影響,就要實施全麵發展的教育,特別是實施美育,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實現人的自我完善。因為美育關心的是人的修養、人格,強調人的自身價值的實現,個人潛力的發揮和個性心理的健全,對於過分注重技術力量的現象具有製衡作用。美育活動提供和顯現的世界是豐富和多樣的,從而使人的心靈多姿多彩,開闊活躍。這種心理向技術滲透,則有助於提高人在生產生活中的審美能力,有利於克服技術的千篇一律和機械單調。

第三,美育能夠培育知識經濟時代新的社會性格。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在工業時代,兒童要為將來進入工廠做準備,群體化教育成為第二次浪潮,社會又一個結構中心。在以工廠為模特兒的群體化教育中,在表麵課程之外,還有隱蔽課程,即守時、服從、死記硬背與重複作業。馬爾庫塞將這種教育製度與社會環境中培養的社會性格稱為單向度的人。這種單向度的人是科學主義的實證主義哲學泛濫的結果,是技術拜物教的表現,它也是對人文主義、高雅文化、美學向度的一種清洗。馬爾庫塞認為:這個社會的成就與失敗使得它的高級文化失去效力。對自立的人格、人道主義、悲劇的和浪漫的愛情的讚美,像倒退了一個發展階段的理想。

由此可見,科學實證主義的泛濫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思維的狹窄、性格的失衡,而要拓展人的思維、平衡人的性格就必須恢複美學的向度,解放想象力。馬爾庫塞說:“美學的向度仍然保持著一種表達的自由,這種自由使作家和藝術家能夠直率地表達人和萬物,即說出那種按其他方式說不出的東西,又依靠著美學的向度,也就是依靠著美育,才有可能培養出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統一的,具有更高文明程度、更健全的人格與思維、個性高度發展的具有新質的曆史主體,這種具有新質的曆史主體,敢於負責,懂得自己的工作怎樣同別人配合,能承擔更大任務,能迅速適應變化的情況,以及能敏感地與其周圍的人協調一致。當然,由於勞動的社會性,社會關係對於勞動有重大的製約作用,因而美育必須與改造社會關係相結合。從一定意義上說,隻有勞動者之間的關係達到和諧的狀態,美育的作用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