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26章 篳路藍縷(2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顧驁還用不起S貼片機,所以電路板上的元器件隻能用工人拿電烙鐵一個個手焊。S如今也不成熟,是美國最高端的技術,80年代才進入灣灣和韓國。)

而香江的最廉價體力型黑工,如今都要50塊港幣一的薪水了。能確保不虛焊的優秀電子廠焊工,起碼開價00一。(後來S普及後,有了自動的波峰焊/回流焊,電子廠工人工資才下降的,因為手藝不重要了。)

不過,顧驁稍微查詢了一下相關政策後,就發現把廠子設在深市有個最大的問題——美國公司的Z80型PU芯片,無法以正規途徑入境。

原因則是外彙管製。

這也是後來80年代,國內在電子產業發展上,遠遠不如灣灣和韓國的原因。

當時,國內對於把東西賣給外國人創彙,是非常歡迎的。

但如果在這個創彙的過程中,你必須首先進口外國的原材料、加工後再出口,賺取一個差價,那就非常麻煩。

國家最怕的,是進口進來的物料,無法嚴格按照當初申報的用途使用——比如顧驁要開遊戲機廠的話,申報了買1000片Z80的PU,每片消耗外彙150美元;如果最後確實出口了1000台遊戲機整機、每台售價500美元,那也就罷了。

怕就怕最後出口隻出了800台,還有00台偷偷在國內高價賣掉了,甚至是把這00片差額的免稅Z80用於生產彩電/自動洗衣機的控製板——那樣,就沒有把所有進口物資都用於創彙,而是被中國人自己“墮落”地“消費”掉了。

這是國家非常忌諱的,因為當時的導向就是“所有的外彙都該用來創造更多的外彙,而不是供國民奢侈”。同時挪作自用的話,還涉及到一個“避稅走-私”的嫌疑。

如果過個15年,這個問題很好解決。

因為統計手段、法治完善程度和技術監控都上來了。

弄個隔離的保稅加工區,比如滬江的浦D保稅區、姑蘇的昆S保稅區,確保進口到這些地區的物料,統統不許流入國內的其他地方,隻許在保稅區加工完後、走太港原進原出。所有花外彙買進來的東西,隻能用於賺外彙,而不是給國民自己消費。

但是在79年談保稅,顯然太不實際。

所以,要在國內建廠,最大的瓶頸就是“隻能建設所有原材料都能在國內找到供應的廠”,如果原材料要靠進口,就完蛋了。

而同期的灣灣和韓國顯然沒有這種顧慮,灣灣隻有不到000萬人口,韓國也才三四千萬。他們很容易統籌,既然賭了國運(地區運)要搞電子產業,那就每年進口個幾億片英特爾和其他頂級芯片巨頭的各種高精尖原材料。

哪怕最後真有兩三千萬片被用於生產國民消費品了,隻要剩下的幾億大頭全部是拿來出口的,灣灣和韓國就不怕外彙枯竭。

在這種大水漫灌的決心下,把國家/地區發展賭在三星/LG或者台積電/富士康身上,也確實可以出成果。君不見如此孤注一擲十幾年後,三星一家就能帶動韓國全國三分之一的GDP了。

兩地在產業鏈上向上下遊發展了十幾年後,終於開始搞自己的芯片,後來三星和台積電也頗為成功。而國內直到17年才爆發中興被芯片禁運案卡脖子。

但灣灣和韓國的路,明顯不能適合內地國情——以國人對當時憑票、匱乏的電子產品之渴求,恐怕是幾億片的英特爾製品湧進來,我們的內需市場都能消化掉,那國家的外彙儲備就徹底清空了。

而且哪怕壟斷了全世界的電子產業,這個行業的規模也養不活一個十億人的經濟體。不舍得為這個行業打亂了外彙管製的全局。

顧驁思之再三,覺得去深市辦廠還是風險太大。

最後,他模模糊糊敲定了一條思路:

“或許隻能考慮兩段式的加工布局了——國內找個工廠委托加工也好,自己弄個掛靠的電子廠也好,把‘不需要用到Z80款PU’的半成品造出來。然後運到曰本。在曰本再以港資公司的名義,弄個規模的裝配車間、稍微雇幾個工人。

這些人隻負責把PU焊到電路板上、然後燒製程序並整機檢測,然後包裝供貨。這樣用不了多少人,曰本這邊工資高也就忍了。不定將來還能發展成一家提供售後服務型的本土企業。隻要銷量撐得住,成本不是問題。”

顧驁也被自己的腦洞折服了。

如此一來,離開曰本之前,他隻需要考慮如何在這兒發展一個代言人,並且搭建起一個檢測裝配的車間班子,以及弄到一批Z80芯片的進貨授權。

還是缺乏常駐曰本的代言人啊。

“不管了,先把第一批Z80的貨源弄到手,這玩意兒還不賣給個人用戶,必須是申報過用途的企業客戶。美國人還真是管得寬呐,拿了錢還不賣貨,唯恐被敵對勢力拿去幹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