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695章 利好越多破綻也就越多(1 / 2)

很多在80年代末的華爾街人們看來,非常有新意的“既做高科技公司股價,又不給人留下破壞公司長期競爭力的壞印象”手段,在顧驁眼裏就特麼跟兒科一樣。

比如,製造一些智慧財產權被侵權假象,來演得公司新開發或者新購入的專利很有市場競爭力、這部分至產權和無形資產價格應該被高估,從而推高股價……

這一招在曆史上,確實是由號稱過華爾街傳奇重整型e的愛德華米勒完善出來的。

但是,顧驁後世在阿狸係的科技公司呆了多少年?

哪怕隻是靠著從每上下班坐地鐵時看的“6氪”、“知產力”這些行業公眾號上的一鱗半爪粗淺認知,都足夠他被n篇諸如《重大智慧財產權訴訟公告對上市公司股價影響剖析》之類的文章掃盲了。

後世從視覺大陸,到漢文線上,多少行業著作權大佬都是靠著公示官司量來撐高股價的。

因為公眾有一種潛移默化的認知,那就是一家上市公司如果經常在智慧財產權侵權案子當中做原告,強勢索賠,那麼就應該調高對這家上市公司估值的預期——這明人家智慧財產權庫裏的東西值錢,能被人頂著風險侵權。

相反,如果是經常被別人告侵權,那麼股價就容易走低。所以從這個角度來,也不能大型跨國巨頭就可以跟很多商戰裏寫得那麼不在乎官司、可以隨便侵犯公司智慧財產權、然後跟公司打互相燒律師費的行徑來拖死公司。

{當然很多商戰必須這樣寫,這樣才顯得那些科技開掛的主角,所要麵對的竊取其成果的敵人有多麼兇惡,的衝突才顯得出來。為爽而犧牲真實性,我覺得是劃算的。}

隻能這種行徑,在80年代之前,或許是可以的,90年代之後,因為資訊化和諮詢被資本市場響應的速度太快,大公司也是要臉的。侵犯你一個專利或許賺不到多少錢,但社會影響鬧大了,金融市場上損失一星半點,都比直接做利潤大得多了。{不過98%以上的智慧財產權案子公眾也注意不到,沒有炒作的話。公眾注意到的隻是一個統計數據}

……

“嗬嗬,毫無新意。他以為這樣就能偽裝成像是真心想把王安電腦搞好?而不是騙人接盤、怕王安死在他手裏?”

基於上述的見識不對稱,顧驁在看到愛德華米勒操盤後前兩周的操作時,忍不住哂笑鄙夷,也就不奇怪了。

“米勒的布局有什麼破綻麼?不好抓他的證據呀。”被顧驁從舊金山喊來,共商大計的舒爾霍夫,皺著眉頭,沒能看出老闆所的破綻。

舒爾霍夫做鯤的總裁已經好幾年了,顧驁這次準備把e的頭銜也給他掛上,作為誘餌讓舒爾霍夫再努努力,幫他把王安的案子也拿下。畢竟顧驁自己一個人,沒法操盤那麼多細節。{很多公司沒有e也能正常運轉,有總裁也就行了。各個公司架構不一樣}

“就算有證據,我們缺乏合理的身份和渠道去揭露他。”一旁的彼得森提出了另一個難點。

彼得森掌握著黑石基金,在資本操作層麵,顧驁還是需要彼得森幫忙的,不可能讓鯤直接出麵去跟花旗銀行買王安電腦的股份質權。

這一點很好理解,在華爾街有很多基金都是這樣的掮客。

遠的不,就彼得森本人和他的黑石基金——他們今年上半年,一直處於被盛田昭夫的索尼委託的狀態,幫助索尼完成了對哥倫比亞影業的收購,成立了“索尼影業”。

這就很巧了,曆史上87年這個點,舒爾霍夫原本應該是索尼{美國}的總裁,也是索尼收購哥倫比亞係那一票好萊塢公司的經手人。隻不過後來因為索尼影業索尼音樂一度大虧,他被那些曰本本族人推出來背鍋,丟掉了去總部高升的機會。

憑良心,曆史上索尼收購的時候被哥倫比亞係坑,還真不賴舒爾霍夫,主要是盛田昭夫本人買買買心切,一心想扭轉曰本對美國的文化劣勢,想強買一家好萊塢頂級發行商。

一開始舒爾霍夫的勸諫都生效了,別流露出太急迫的姿態,緩一緩,不定還能壓價。可惜在高層一起吃飯的時候,盛田昭夫喝多了清酒,醉睡著之前長歎了一聲:“我多想要一家好萊塢頂級片商”。

然後曰本人那種唯長官意誌是從的熱血勁兒就上頭了,認為“這是即使背鍋也要送給盛田社長的禮物”,頂著哥倫比亞係1億美元的漫要價強買了下來,血虧了一大筆。

現在算算,顧驁就算是要買王安電腦,全部預算加起來都絕對用不了1億美元。那麼大一筆錢,索尼卻拿去買一家好萊塢頂級電影公司,實在名令智昏。

眼下,曆史上幫盛田昭夫操盤哥倫比亞案的內外兩大負責人,舒爾霍夫和彼得森,幾乎是原版複刻成了顧驁的臂助。隻不過他們要殺價的對象,從哥倫比亞係變成了花旗銀行和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