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765章 搶著來(1 / 2)

王東和王富兩人瞎聊著,專線大巴很快駛上了高速。

從蕭縣國際機場出來,如今有兩條高速。

一條往西去錢塘市區,另一條是後來規劃的,直接往北通往桐縣。每一條支線,都特地造了一座斜拉索大橋過錢塘江。

加上秀州這地方,雖然地處江南水鄉,卻畢竟是太湖平原的邊緣,還有些山區{否則秦山核電站也不會造在這兒}。所以這兩條高速公路的修建標準非常高,部分路段為了平緩,還特地做了高架。

按照90年代初的基建物價水平,一公裏高架可能要1500萬人民幣造價,而地麵高速公路隻要400多萬。換做窮一點的地區,可能就寧可讓高速公路稍微多打一點拐、降低坡度了,不會這麼捨得下本地直接高架取直。

這種基建水平,放到後世也就是基本操作,不過在1991年初的錢塘,卻讓京城來客都略微感慨了一下。

“這幾年南方發展真是好啊,看看這橋,沒幾千萬造不下來吧。還是要靠市場驅動,才有活力。”搞產線管理出身的王東,忍不住就歎息,

“唉,想想我們廠子,萬rén dà廠,每個員工每月糧價補貼4元、肉蛋物價補貼15元,廠子愣是發不出來,一共萬每個月,還要問京城財政打報告哭窮求拉扯,跟這些南方人的比比,真是心酸呐。”

國內的計劃價體係,會一直維持到199年,94年才全麵取消{因為沒有了票證,所以94年也順勢正式取消了外彙券,從此所有人民幣都是一種了。在有票證的時代,外彙券人民幣的購買力是高於普通人民幣的,因為外彙券買東西可以直接買,不用任何票證}

所以從90年到9年,吃公門飯的單位工資不好隨便漲,而物價控製又在減弱,因此各單位基本上都要發物價補貼。這個時期看起來京城工人的平均工資也就兩百來塊,但實際上加上各種補貼,很多都有三四百。

當然窮得發不出的單位不算。

上述假設都是建立在你單位效益好、錢多,隻是缺乏巧立名目發錢借口的前提下的。

如果是要誘使京城端鐵飯碗的人南下淘金,那這行情至少得開800塊以上的月薪才有戲,這還是針對普通工人。如果是有點技術有點絕活的,少了1500人家根本不會看,畢竟鐵飯碗的安全感在時人眼中依然非常的強。

不過特區也不是沒有從事低工資工作的人,那些一個月三百塊還搶著乾的基礎工種也不少,但都是農民工,是本來就沒什麼犧牲、不如來碰碰運氣的。上述800/1500這種價位,針對的是放棄大城市體製內身份這個犧牲。

……

一路上,高速,高架,斜拉橋,還有道路兩旁的洋樓,值得感慨的點還有不少。

甚至滬錢高速也比曆史上早了好幾年建成通車,桐縣城南的新開發區,就直接貼著高速選址——或者更確切地,是滬錢高速在建造規劃的時候,特意貼近了開發區。

曆史上,滬江到錢塘的高速,分了兩段建造。畢竟跨省的工程,都需要每個地方承擔自己本地的費用。

東邊的滬江人有錢,即使沒有人改變曆史,從閩行到鬆江的那一段,連同閩行進市區的滬閩路,1990年也就通車了。

而西邊吳越省內這段,因為吳越相對窮一些嘛,拖了三四年預算,曆史上要94年才撥夠錢造。如今,因為新開發區的規劃,上麵勒緊褲腰帶也要優先建設這一塊,也不知從其他什麼地方擠了個億基建資金,把這百餘公裏的高速全線修了。

因此王東、王富這次來,看到的才是從錢塘到滬江,全線高標準通車。

快到桐縣的時候,車上還有一個嚮導,非常自豪地給大夥兒介紹:“從咱開發區往北,還有一條高速,也是去年剛修完的,去姑蘇的太蒼港保稅區。

本來江南省那邊還不想便宜了咱,不願意讓咱秀州的開發區白用他們的保稅港綠色進口通道,太蒼港出來的高速,隻想修到鯤山、吳江。還是咱吳越交通部門特事特辦,給了隔壁省5000萬,算是援助,把吳江到王江涇省界的這15公裏修了。大家要有信心,顧總要弄的項目,協調到的資源肯定是夠的,跟著顧總幹,肯定有前途。”

車上那些拿著邀請函來的工程師、產線管理人員,聽了紛紛側目。

這年頭,跨省掏腰包、給隔壁省5000萬幫修高速隻求方便用保稅港,還是非常罕見,非常大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