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五十二回趙保忠的反叛(1 / 1)

趙保忠雖然把李繼遷降服了,可是他自己又叛變了他卻投降給了遼國,遼國封他為西平王,並且把他的名字恢複為李繼捧,並且授予他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侍中。不久,遼國又讓韓德威前去招撫李繼遷,李繼遷此時正和宋朝打得火熱,他對遼國的召喚不與理睬,韓德威討了個沒趣,隻好在靈州城搶奪了一番便打道回府了!

而這時的趙保吉(李繼遷)也不甘寂寞,他率領邊境的42族部眾去環州大肆搶劫,宋朝在邊境的將領也大多數都被趙保吉打敗了。過了不久,趙保吉想要把綏州的居民都遷到平夏去,而他後部下將領高文咍人反叛,他對趙保吉發動攻擊,趙保吉被打敗了!

趙保吉仍不認輸,他又率兵圍攻堡寨,淳化五年(公元994年)靈州和通遠軍同時來向京師彙報,說趙保吉又來圍攻他們了,太宗皇帝聽到報告,大怒不止!他立即下詔任命李繼隆為都部暑,尹繼倫為都監率兵著大兵前去征討李繼遷!

吏部尚書宋琪此時上書,議論西北邊境之事:臣頃任延州節度判官,經涉五年,雖未嚐躬造夷落,然常令蕃落將和斷公事,歲無虛月,蕃部之事,熟於聞聽。大約黨項、吐蕃風俗相類,其帳族有生戶、熟戶,接連漢界、入州城者謂之熟戶,居深山僻遠、橫過寇略者謂之生戶。其俗多有世仇,不相來往,遇有戰鬥,則同惡相濟,傳箭相率,其從如流。雖各有鞍甲,而無魁首統攝,並皆散漫山川,居常不以為患。

黨項界東自河西銀、夏,西至靈、鹽,南距鄜、延,北連豐、會。厥土多荒隙,是前漢呼韓邪所處河南之地,幅員千裏。從銀夏至青、白兩池,地惟沙磧,俗謂平夏;拓拔,蓋蕃姓也。自鄜、延以北,多土山柏林,謂之南山;野利,蓋羌族之號也。

從延州入平夏有三路:一、東北自豐林縣葦子驛至延川縣接綏州,入夏州界;一、正北從金明縣入蕃界,至盧關四五百裏,方入平夏州南界;一、西北曆萬安鎮經永安城,出洪門至宥州四五百裏,是夏州西境。我師如入夏州之境,宜先招致接界熟戶,使為鄉導,其強壯有馬者,令去官軍三五十裏踏白先行。緣此三路,土山柏林,溪穀相接,而複隘狹不得成列,躡此鄉導,可使步卒多持弓弩槍鋸隨之,以三二千人登山偵邏,俟見坦途寧靜,可傳號勾馬遵路而行,我皆嚴備,保無虞也。

長興四年,夏州李仁福死,有男彝超擅稱留後。當時詔延州安從進與李彝超換鎮,彝超據夏州,固不奉詔,朝廷命邠州藥彥稠總兵五萬送從進赴任。時頓兵城下,議欲攻取,軍儲不繼,遽命班師。而振旅之時,不能嚴整,失戈棄甲,遂為邊人之利。

臣又聞黨項號為小蕃,非是勍敵,若得出山布陣,止勞一戰,便可蕩除。深入則饋運艱難,窮追則窟穴幽隱,莫若緣邊州鎮,分屯重兵,俟其入界侵漁,方可隨時掩擊,非為養勇,亦足安邊。凡烏合之徒,勢不能久,利於速鬥,以騁兵鋒。莫若持重守疆,以挫其銳。彼無城守,眾乏餱糧,威賞不行,部族分散,然後密令覘其保聚之處,預於麟、府、鄜、延、寧、慶、靈、武等州約期會兵,四麵齊進,絕其奔走之路,合勢擊之,可以剪除無噍類矣。仍先告語諸軍,擊賊所獲生口、資畜,許為己有,彼為利誘,則人百其勇也。

靈武路自通達軍入青岡峽五百裏,皆蕃部熟戶。向來使人、商旅經由,並在部族安泊,所求賂遺無幾,謂之”打當”,亦如漢界逆旅之家宿食之直也。此時大軍或須入其境,則鄉導踏白,當如夏州之法。況彼靈州便是吾土,芻粟儲畜,率皆有備。緣路五七程,不煩供饋,止令逐都兵騎,裹糧輕齎,便可足用。諺所謂”磨鐮殺馬”,劫一時之力也,旬浹之餘,固無闕乏矣。

又臣曾受任西川數年,經曆江山,備見形勢要害。利州最是咽喉之地。西過桔柏江,去劍門百裏,東南去閬州,水陸二百餘裏,西北通白水、清川,是龍州入川大路,鄧艾於此破蜀,至今廟貌存焉。其外三泉、西縣,興、鳳等州,並為要衝,請選有武略重臣鎮守之。

左正言、昭文館大學士王禹偁也進言道:

臣淳化二年任商州團練副使之日,故團練使翟守素兩曾夏州駐泊,守素與臣同看報狀,見李繼遷進奉事,因謂臣曰:‘此賊未是由衷,必恐終懷反側。’又言:‘繼遷曾被左右暗箭射之,麵上創痕尚存。’臣自聞此語,貯於心,以為此賊不必力除,自可計取。語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伏望曉諭蕃戎及部下*脅之徒,邊上驍雄之士,多署賞賜,高與官資,使左右生心,蕃戎並力,繼遷身首不梟即擒。恐小蕃力所不加,則少以官軍應接,何必苦煩睿略,多舉王師!且自陝以西,歲非大稔,加之餽餉,轉恐凋殘。河北雖是豐登,須修邊備。況此賊通連北敵,朝廷具知,周亞夫所謂擊東南而備西北,正在此時也。不可忽茲小豎,弗顧遠圖。

“戰神”李繼隆采取王禹偁的“聲東擊西”的計策了嗎?宋琪的計策又采納了嗎?其戰果又如何?咱們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