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百一十一章 一二 3(1 / 2)

【本次發布為防盜章節,正文上午八點前會換上】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據唐人的習慣,被稱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華出眾,杜牧十幾歲的時候,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振作國事。他在讀書之餘,關心軍事,後來杜牧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注解,也寫過許多策論谘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獲成功。

長慶二年(822年),杜牧20歲時,博通經史,尤其專注於治亂與軍事。杜牧23歲作出《阿房宮賦》。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已經很有名氣,作品流傳。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歲,進士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被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1][2]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職,後轉為掌書記,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京銜是監察禦史裏行。這時杜牧居住在揚州,特別喜歡宴遊。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歲,被朝廷征為監察禦史,赴長安任職,分司東都。八月在東都洛陽上任。因此逃過了十一月的甘露之變的險惡風波。在這裏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張好好,寫下了著名的《張好好詩》。在洛陽期間,由於職務清閑,他四處憑吊古跡,寫下了不少詩篇。

開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觀察使崔鄲的幕下,被召為宣州團練判官。

開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離開宣州,去長安任左補闕、史館修撰。開成五年,杜牧升官為膳部員外郎。

杜牧在黃州刺史任上三年,把黃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也是唐代繼韓愈之後的又一尊孔大家。黃州有孔子山、孔子河,是春秋末孔子周遊列國時的過往之地,有“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等聖跡,山旁建有孔子廟(問津書院前身)。由於年久失修,瀕臨傾倒。杜牧為了宣揚孔子思想和施展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在孔子山擴建孔廟,拜謁孔子聖像,親自改孔廟名為“文宣廟”,並在廟中設置學堂(時稱廟學),教化士民。他雖身居吏職,仍在學堂講學不輟。講學之時,其弟子自遠方至數百人。他在《黃州刺史謝上表》中說:“獨能不徇時俗,自行教化,唯德是務,愛人如子,廢鞭笞責削之,用忠恕撫字之道”,“使一州之人,知上有聖仁二天子,所遣刺史,不為虛受,熏其和風,感其歡心,庶為瑞為祥,為歌為詠,以裨盛業,流乎無窮”。[3]

明、清時的《黃州府誌》《問津院誌》均載杜牧在黃州地方“興學教士,立廟崇祀先聖,一時家循孔教,人頌儒書”。[3]

後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

會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遷池州刺史,這年四十二歲。池州治所秋浦縣(今安徽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