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百二十一章 雷池 7(1 / 2)

【本次發布為防盜版,勿點,正文上午八點前會換上,到時未顯示請刷新】

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唐代詩人、詞人。

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為唐初宰相溫彥博後裔。

富有天賦,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故有“溫八叉”或“溫八吟”之稱。

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又不受羈束,縱酒放浪;因此得罪權貴,屢試不第,一生坎坷,終身潦倒。

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於江陵。

唐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

溫庭筠精通音律,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豔精致,內容多寫閨情。其詞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聲情,成就在晚唐諸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被尊為“花間派”之鼻祖,對詞的發展影響很大。

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

文筆與李商隱、段成式齊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合稱“三十六體”。其詩今存三百多首,有清顧嗣立重為校注的《溫飛卿集箋注》。

其詞今存七十餘首,收錄於《花間集》《金荃詞》等書中。[1]

(概述圖“溫庭筠像”取自《沈陽晚報。

溫庭筠(約812—866或824—882)唐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原名岐,字飛卿[3]。溫彥博後裔。貌寢,號溫鍾馗。早負才名,文辭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時稱溫八叉、溫八吟。然因行為不檢,累舉進士不第。精音律,善鼓琴吹笛。大中末,授方城尉。遷隋縣尉,終國子助教。官微而好譏諷權貴,終身坎坷。詩與李商隱齊名,而成就不及,時稱“溫李”。詞作辭采穠麗,多表現豔情生活,大部收入《花間集》,為花間派詞人代表。原集已佚,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明曾益注、清顧予鹹補注《溫飛卿詩集箋注》。

人物生平編輯

年幼失怙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之裔孫。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溫庭筠與段成式隨出鎮淮南的段文昌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溫庭筠與段成式隨調任荊南節度使的段文昌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嶽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4-5]

才高累身

唐文宗開成三年(838),溫庭筠似曾與莊恪太子李永(唐文宗子)交往,故應於是年前遷居長安。有詩《莊恪太子挽歌詞二首》。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秋試京兆,不第,返回故鄉太原。是年三月裴度去世。溫庭筠集中有《中書令裴公挽歌詞二首》,可能作於是年。據此詩中“從今虛醉飽,無複汙車茵”,溫庭筠可能曾與裴度有交往。集中另有《題裴晉公林亭》,作於裴度去世後,年月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