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百三十九章 雲泥 10(1 / 2)

【勿點,此次發布防盜版,正文上午8點前換上,屆時未顯示請刷新】

子也”。“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曾經遊曆齊、宋、滕、魏、魯等國,前後有二十多年。他遊曆列國的具體時間,已說不十分準確,隻能依據《孟子》一書的記載,說明大體上的時間和情況。

遊說齊宋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是位非常有抱負的政治家,在諸侯國合縱連橫,戰爭不斷時期,作為銳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識到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和趨勢,建構了自己的學說。與孔子一樣,他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並推行於天下。而當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遊說各國諸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孟子大約在45歲之前率領弟子出遊各國。孟子第一次到齊國,是在齊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間。當時匡章背著“不孝”的壞名聲,孟子卻“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4]。到了齊國,孟子宣揚他的“仁政無敵”[5]主張,他在齊國很不得誌,連威王贈送的“兼金一百”鎰,都沒有接受,就離開齊國。[6]

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為君的時候,孟子到了宋國。他在宋國期間,滕文公還是世子,他去楚國經過宋國時見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7]他從楚國回來又在宋國見到孟子。孟子說:“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7]意思是說,隻要好好地學習“先王”,就可以把滕國治理好。

回鄒赴滕

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饋贈的七十鎰金,離開宋國,回到鄒國。《梁惠王下》記載說,鄒國同魯國發生了衝突。鄒穆公問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回答說:“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他說,這就象曾子說的那樣: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將怎樣回報你。現在,您的百姓可得到報複的機會了,您不要責備他們吧!“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兩次到鄒國來向孟子請教怎樣辦理喪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來到滕國。滕文公親自向孟子請教治理國家的事情。孟子說:“民事不可緩也。”他認為人民有了固定產業收入,才有穩定的思想道德和社會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後,還必須對之進行“人倫”的教化。“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畢戰詢問井田製的情況。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接著講了一遍井田製。最後說,我說的是大概情況,您和您的國君參照著去做吧。

“有為神農之言者”農家許行,從楚國趕到滕國來。許行主張君民並耕而食,反對不勞而獲的剝削、壓迫;主張實物交易,物品在數量、重量上相等的,價格相同。陳相兄弟很讚成許行的主張,“盡棄其學而學焉”。許行的思想在反對剝削上是有進步意義的。但他以小農的平均主義思想否定社會分工,是違反社會曆史發展規律的。孟子抓住許行的這一弱點,大講“物之不齊”的道理,並以“勞心”“勞力”的劃分來論證剝削製度、階級壓迫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