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百四十六章 雲泥 17(1 / 2)

【勿點,本次發布防盜版,正文上午12點前換上,未顯示請刷新】

“化性起偽”的性惡論的意義與目的

性惡論的價值在於:(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從人的實然層麵來看待人性。(2)強調後天環境對人發展的作用。(3)進而說明禮樂教化的價值與意義。

性惡論的限製在於:(1)從性惡出發,固然可說明禮樂教化之“偽”的現實必要性,但由於否認了人的道德先驗性,聖人治禮作樂的“化性起偽”的教化行為就失去了堅實的存有論根據。(2)把人的先天的自然本性等同於社會道德之惡,沒有真實地看到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社會性“惡性”之間具有人的意識的造作性。如此將使社會性的“惡行”具有自然存有論根基,以至於“惡”成為了價值的合理性行為。(3)性惡論使人性的超越幅度喪失殆盡,人完全成為社會宗法等級的奴隸。

性惡論的目的:性惡,或性善,對儒家並沒有決定性的意義。其價值僅僅在於如此的人性論奠基可以為現實社會的禮樂教化提供內在人性的根據。

所積而致的成聖之道

就道德修習而言,荀子認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聖”。荀子堅持自己的理論的一貫性,認為在天生的情性方麵,聖人與普通人沒有什麼不同。從一個側麵表現了戰國末年貴族和平民依血緣形成的原有的界限的消解。荀子還認為聖人與普通人一樣,也隻有經過後天的努力,才能夠成就自己。“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

聖人與一般人,君子與小人,在先天本性上的差別被取消了。但是荀子立論的意圖並不在於從根本上廢棄這種差別,反而要從後天努力的角度凸現這種差別。凸現後天努力修為造就君子、聖人,是在強調精神氣質、文化教養上的貴族性,荀子學說有濃重的知識化、工具化的傾向,然而在追求成聖,追求貴族性的精神氣質與品格的這點上,與孔子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荀子講成聖,又希望借聖人的教化,使得社會大眾得以轉變性情,以至於善。

“明分使群”與古今、禮法之爭

荀子的社會政治思想

荀子希望借助聖人的教化,轉變百姓的性情。但是荀子認為聖人更重要的作用在於他能夠“使天下皆出於治”,這就是儒家的外王學。不過荀子按照自己的知識論重組了這種外王學。

1.“明分使群”的社會(禮義)起源說

以往的儒家學者都曾建築過自己的外王學,而且大都把這種外王學的正當性訴諸於天道、天命,很少有人能夠從現實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的源出處證明自己的外王學。荀子的經驗知識的立場使他得以麵對現實,回到現實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的源出處。

荀子注意到,人與動物的不同而且得以優異於動物的地方,是人能群,即人能組織社會。而人所以能“群”者,在於“分”。“分”即是建立社會等級,從事不同的社會分工,將社會協同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以麵對自然、戰勝自然。“分”是組織社會的根本法則。而“分莫大於禮”。通過聖人的治禮作樂,將社會分為上下有序的等級,以解決基於物欲的爭鬥。“分”的標準就在於“禮義”,即封建的倫理道德和禮法製度。關於分靠什麼維係,荀子有兩個說法:一是“分何以能行?曰:義”。一是“分莫大於禮”。顯然前一種說法側重於道德教化;後一種說法則側重於禮法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