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百八十九章 移花接木 6(1 / 2)

【勿點,本次發布防盜版,正文上午8點前換上,希望喜歡這個故事的讀者去瀟湘書院、或QQ閱讀、紅袖添香、起點中文網支持正版,否則作者可能因為作品數據太差太監】

年少德高

晏殊從小聰明好學,5歲就能創作有“神童”之稱。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撫張知白聽說這件事,將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薦。次年,14歲的晏殊和來自各地的數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晏殊的神色毫不膽攝,用筆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宋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宰相寇準歧視江南人,想打壓晏殊,真宗說:“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豈限遐邇?如前代張九齡輩,何嚐以僻陋而棄置耶?”[3]過了兩天,又要進行詩、賦、論的考試,晏殊上奏說道“我曾經做過這些題,請用別的題來測試我。”他的真誠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讚賞,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他學習勤奮,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館陳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試中書,任太常寺奉禮郎。[2]

宦海沉浮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祿寺丞,他父親去世,他回到臨川(今江西撫州)服喪,服喪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職,跟從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編修寶訓,做了同判太常禮院。不久,母親去世,他請求等服期結束後再任職。皇上沒有允許。又被調任為太常寺丞,被提升為左正言、直史館,做了升王府記室參軍,掌書寫箋。年中時,遷升為戶部員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製誥、判集賢院。過了很長時間,做了翰林學士,遷升為左庶子。皇上每次向晏殊詢問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問的內容寫在小紙片上給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議寫好後,連同那個小紙片都裝在一起呈給皇上,皇上對他的謹慎嚴密很欣賞。[4]

乾興元年(1022年),年僅12歲的宋仁宗繼位,劉太後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中眾官議論紛紛,束手無策。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得到大臣們的支持。為此,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後任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遷樞密副使。因反對張耆升任樞密使,違反了劉太後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宮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禦史彈劾。[5]

創辦教育

天聖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後改知應天府。在此期間,他極重視書院的發展,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範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該書院(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嶽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後,由晏殊開創大辦教育之先河。慶曆三年在宰相任上時,又與樞密副使範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有官學。這就是有名的“慶曆興學”。[6]

晚年生活

慶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樞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檢校太尉刑部尚書同平章事,晉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學士,兼樞密使。慶曆四年(1044年),因撰修李宸妃墓誌等事,遭孫甫、蔡襄彈劾,貶為工部尚書知穎州,後又以禮部、刑部尚書知陳州、許州。60歲時以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節度使(今陝西西安)。後調到河南府,官銜被轉到兵部。至和元年(1054)六月,晏殊因病請求回京城醫治,待病好以後,再出京任職,仁宗特意把他留下來,讓他為自己講經釋義,讓他五天到自己這裏來一次,按宰相的規格對待他。過了一年,晏殊的病情加重了,仁宗想前去看他。晏殊知道後就立刻派人捎信給仁宗,信中說:“我老了又重病在身,不能做事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擔心了。”不久即於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去世。仁宗雖然親自前去哀悼,但仍因沒能在他臥病時來看望他感到遺憾,特地二天沒有上朝。贈給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門下高官官)的官爵,賜諡號為“元獻”,在碑文的首款篆寫了“舊學之碑”四個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