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忍是擔當(1 / 2)

據《大寶積經》所載,佛陀在過去世修行的時候,曾經被五百個“健罵丈夫”追逐惡罵,不論佛陀走到哪裏,他們就跟著罵到哪裏,而佛陀的態度是“未曾於彼起微恨心,常興慈救而用觀察”。這種忍辱、精進的修持,終於使佛陀證得無上菩提。可見忍辱不隻可以培養世人的品格,而且也是成佛的重要法門。

中國是一個講究修身養性、崇尚人倫道德的民族,五千多年來,百家諸經無不推崇勤儉、忠義、守時、謙讓、孝順等為美德,多少古聖先賢更是以之為修養、為傳家寶。其中,更將“忍”視為人生最大的修養。在佛教,“忍辱”更是菩薩必須修行的德目之一。

我們反觀今日的社會,種種亂象的根源,多是不能“忍”。忍不下一口氣,而惡言刀槍相向;忍受不了他人春風得意,而嫉妒誣陷;不能忍受生活各項壓力,而放棄人生;不能忍窮忍苦,轉而投機取巧,欺瞞詐騙。可以說整日在“不能忍”當中汲汲營營,費盡心力,把生活搞得烏煙瘴氣,一塌糊塗。所以說,“忍”不但是人生一大修養,是修學菩薩道的德目,也是快樂過生活不可或缺的動力。

一個信仰佛教的人,不單隻是以拜佛、誦經、參加法會等為修持,日常生活中,學習“忍”更是重要。在麵對他人的叱罵、捶打、惱怒、嗔嗬、侮辱,能夠安然順受,不生嗔恨;對於稱讚、褒獎、供養、優遇、恭敬,更能不起傲慢,沉溺其中、意氣揚揚,不但是為人稱許的修養,也是一種智慧的展現。所以佛陀說:“忍者無怨,必為人尊。”

佛陀也在《佛遺教經》中,告誡弟子:“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毀謗、譏諷、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忍是經過一番寒徹骨的養深積厚,而孕育成的涵養。

佛教講“忍”,有三種層次:第一是生忍,就是為了生存,我必須忍受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饑渴苦樂,不能忍耐,我就不具備生活的條件;第二是法忍,是對心理上所產生的貪嗔癡成見,我能自製,能自我疏通、自我調適,也就是明白因緣,通達事理;第三是無生法忍,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是個平等美好的世界,我能隨處隨緣地覺悟到無生之理。所以忍就是能認清世出及世間的真相,而施以因應之道,是一種無上的智慧。

一般人都以為,忍就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對違逆之境硬吞、硬忍耐。其實,忍並非懦弱、退縮的壓抑,而是一種忍辱負重的大智大勇,是能認識實相、敢於接受、直下擔當、懂得化解的生活智慧。怎麼說呢?我就四點為大家說明:

一、忍是認識。對每個當前所麵臨的好壞境界,先不急著做出反應,而能靜心、冷靜思考,其中的是非得失、前因後果都清楚“認識”,才足以生起“忍”的智慧與力量。

二、忍是接受。認清世間的是非善惡喜樂,更要放寬肚皮,坦然接受。好壞、冷熱、飽餓、老病、榮寵怨恨、有理無理、快心失意事都接受。接受得了,才有心思尋求解決之道,善因好緣就會隨之而來。

有一個叫花子中了獎券特獎,高興得不得了。由於要等半個月才能領到獎金,他沒有地方保存獎券,就把它夾到討飯的棍子裏麵。等待期間,叫花子仍是歡天喜地,走路輕輕飄飄的,每天討飯之餘都在夢想領到獎金以後該如何規劃——樓房、冷氣、電視、冰箱應該樣樣俱全,還要一部轎車,再討個老婆,幾年後帶著妻兒到國外遊樂,啊!那種生活說多愜意就有多愜意。想到心花怒放時,叫花子情不自禁把木棍扔到海裏去,還不屑地罵了一聲:“哼!我發財了,還要這乞丐棍子幹什麼?”要去領錢時才猛然想起獎券還夾在木棍裏,可是木棍早已經隨著海水不知去向了。叫花子得意忘形,無法安忍,不能靜心“接受”,讓大好美事成了泡影。反觀在淝水之戰中,東晉謝玄以寡擊眾,大勝苻堅幾十萬大軍,捷報傳來,正與人弈棋的宰相謝安仍然不露聲色,絲毫不為所動,淡淡然接受快心事。越是有智慧的人,越能安忍於動亂中以冷靜沉靜回應一切,理出應付事變的方法。唐伯虎的《百忍歌》說得好:“君不見如來割身痛也忍,孔子絕糧餓也忍,韓信胯下辱也忍,閔子單衣寒也忍,師德唾麵羞也忍,劉寬汙衣怒也忍。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頭自思忖,囫圇吞下栗棘蓬,恁時方識真根本。”好事也接受,壞事也接受,得之不喜,失之不憂,才具備應付萬難的能耐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