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決定自己的命運(1 / 1)

1991年10月我應邀在日本市中心的朝日新聞紀念館舉行佛學講座,講題為“人心、命運、金錢”。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物質生活極為豐富,人們普遍關心前途、命運、金錢,較少重視心靈淨化。其實這三者是互為因果關係的,心好命就好,命好錢就多,真正的財富在身體的健康、內心的滿足、正確的信仰、包容的心胸、前途的美好、生活的幸福、眷屬的和諧、靈巧的智慧及發掘自我本性的能源,隻要心靈能夠淨化,這些內財自然具備。這些觀念通過慈惠法師的日文翻譯,使許多日本大眾同表大夢初醒,內心的法喜實非筆墨可以形容。日中問題研究會矢野會長更表示:“過去時常自問人生所為何來,不覺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今聽了大師的開示後,知道命運操之在我,命運由自己創造,知道人生有輪回、有來生,無形中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今生雖苦,但可以創造未來的人生。

有人問,佛教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命運如果是前世命定的,那麼佛教是不是宿命論呢?

宿命論認為:人生的成敗得失、禍福窮通、悲歡離合,都是前世已注定,是由命運之神所掌握,今生即使做再多的努力也於事無補,因此當他遭遇困境的時候,往往認為冥冥中上天早已如此安排,任何的努力都是枉然,於是消沉、沮喪,不知奮發振作,而把自己寶貴的前程委諸子虛烏有的唯一神祇去主宰,甘心做宿命的奴隸,實在可悲。

其實,從佛教的因果觀來看,吾人所受的果報,不管善惡,都是自己造作出來的,所謂“自作自受”,並非有一個神明可以主宰。譬如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華的都市裏,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終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窮鄉僻壤營生,日月窮勞,這不是命運不公平,而是因緣果報不同。如經上說:“有衣有食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僧人;相貌端嚴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因果十來偈》也說:“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從這些偈語可以知道,人間的貧富貴賤、生命的長壽夭亡、容貌的端正醜陋,都是有因有果,並非憑空碰運氣而來,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縱,而是取決於自己行為的結果,而其結果所造成的影響力是通於三世的。也就是說,佛教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並不否定前世的善惡罪福可以影響今生的命運,今生的所作所為,也可能影響來世;但不管前世、今生、後世,都非定型,而是可以改變。例如,有人說錯一句話,招來麻煩,但即刻道歉,取得別人的原諒,事情就能化解;做壞事,必須接受法律的製裁,誠心懺悔、認錯,法律也能從輕發落。

因此,佛教的因果觀及業力論,說明了自己的行為可以決定自己的幸與不幸。尤其佛教主張諸法因緣生,空無自性,命運也是因緣所生法,沒有自性。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緣而加以改變,例如慈悲可以改變命運,修福也能轉壞命為好命。甚至有的人認為自己罪障滔天、惡貫滿盈,永遠無法扭轉命運,其實不然。佛教認為再深重的惡業也可以減輕。好比一把鹽,如果將它放入杯子之中,當然鹹得無法入口;但是如果把它撒在盆子裏或者大水缸中,鹹味自然變淡。罪業如鹽,無論如何鹹澀,隻要福德因緣的清水放多了,仍然可以化鹹為淡,甚至甘美可口。又如一塊田地,雖然雜草與禾苗並生在一起,但是隻要我們持以精進,慢慢除去蕪雜的蔓草,等到功德的佳禾長大了,即使有一些蔓草,也不會影響收成。

佛教強調三世因果,雖然重視過去的命運,但是更注重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因為過去的宿業已然如此,縱然再懊惱,也無法追悔;但是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卻掌握在我們的手裏,隻要我們妥善地利用當下的每一刻,前程仍然是燦爛的。

因此,佛教主張不應沉溺於過去命運的傷感之中,而要積極追求未來充滿無限希望的命運。因為佛教並非“宿命論”,而是“緣起論”,一切都取決於因緣條件而定。因緣本身空無自性,若從“諸行無常”“緣起性空”的真理來看,我們的命運隨時都有很大的轉圜空間,所以我們不能聽天由命,沮喪消沉,空過歲月,應該要有洗心革麵的魄力,無論在富貴順達裏,或是貧賤苦厄中,都應該正觀緣起,了解命運,改變命運,如此才能創造圓滿自在的人生。

·佛光菜根譚·

多欲為窮,知足眼前皆樂土;

人生有定,通達身外總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