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1454章 有關部門!(1 / 2)

放風箏是從古至今就受到很多人喜歡的活動,在今的各大城市的廣場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放風箏的人,按傳統的觀念認為,放風箏最好的時節是農曆二三月,以為剛經曆過秋冬的肅殺之氣,大地回春生氣上揚,有一種“上揚”的氣可以很好讓風箏飛起來,而二月的風比較柔和,比較好控製風箏。

有人認為,最早發明風箏的是春秋戰國時的魯班。《墨子。魯問》篇:“今輸子(即魯班)削竹木以為鵲(象鷹一樣的風箏)。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淮南子。齊俗》稱:“魯般(班)墨子,以木為鳶而飛之,三日不集”,再次肯定了這種法。

據《獨異誌》記載:“梁武太清三年,侯景圍台城,簡文縛紙鳶,飛空告急於外。”這就是:南北朝時的候景帶兵圍困粱武帝於台城,軍事謀土羊侃給梁武帝想出了一個妙法:在城裏放風箏,把討救兵的告急文書通過空中的風箏送了出來。

等到了唐朝,風箏不僅用於軍事,也成了人們娛樂的高級玩具。

不過,海風太亂,於是眾人就讓自告奮勇的維吾爾龍騎士,帶上風箏上。結果,不心引來了雷電,將可憐的龍騎士轟了下來。

第二,風和日麗,無線電台設備也修好了,那麼該放的風箏還是得放,該發的電報也還是得發。

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好事出現了。

電台設備的帳篷裏傳出一陣震的歡呼,幾名連長衝進來激動的問:“……怎麼樣?對麵有動靜了?聯係上了上級?”

“是的……有回應了有回應了,連長快看!”通訊員指著筆記本電腦屏幕上,赫然顯示出一行醒目的信息:“……你們是誰?請通報你們的所屬單位和位置?若是已方人員,請報出通訊密碼!”

因為是自我尋找到的信號,與平時不是同一個來電顯示,對方有些一問也屬正常。

-

與此同時,接通了信號的中國控製區內。

伴隨著汽笛聲,成群結隊的穿著藍粗布衣服的工人出現在道路上,就像潮水似的擠滿了整個城區。路邊的早點吃攤也早已準備好了迎接生意,一個個賣力的吆喝起來,讓清晨的街市迅速變得嘈雜無比。

來來往往的各色人等,有窮有富,都在各自奔走忙碌。

有戴著藤盔帽,穿著藍布衣,敞胸挽袖的的工匠;戴草帽,挽起褲腿的的農民。來這裏的歸化百姓,不同於大明時期的百姓,沒有人願意主動出關去給女真人當奴才的,所以建奴基本上都要靠侵入中原、擄掠人口來補充勞動力,即使這樣,遼東漢民依然連年逃亡個不停。

而中國控製區內,中國方麵實行的卻是半自願原則。

隻要你尊守中國方麵定下的法律,從來沒有見到那種鶉衣百結的極窮苦之人。即使是普通百姓的日子也很是過得去,因而在這亂世之中,格外顯的珍貴無比。

事實上就算聖火帝國沒有內亂,朝廷對它的百姓同樣毫不仁慈。官吏縉紳隻知道自己的榮華富貴,對百姓的死活和疆土的淪喪毫不在意。所以才會有這許多拖家帶口的百姓到處跑難!

聖火帝國之中的讀書人,以之以前的朝朝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