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七百五十八章 各處在行動(二合一)(2 / 3)

此時,千裏之外的京城,金公公和吳尚書帶回來的畝產在朝堂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要不是這些產量是金公公和吳尚書親眼所見,而他倆一個是皇上身邊的心腹太監,一個是工部尚書,不存在做偽證的必要,大家都要懷疑這些數量是虛報的了。

“京城種雙季稻的人,畝產比種單季稻要差,這是普遍現象,不是一個兩個如此,而是人人如此。怎麼到杜大人手上,畝產不光沒有下降,反而增產了這麼多呢?”有官員提出異議。

當初受《種田記》的影響,京城裏有門路買到占城稻的人,都在自己田地上種了幾畝甚至十幾畝的雙季稻。但無一例外的,收成雖然不錯,但比起隻種一季的產量還是要差一些。

吳尚書不慌不忙地道:“杜大人是桂省人,桂省種雙季稻多年,他有豐富的經驗。而京城裏的人沒有經驗,這有經驗和沒經驗自然是有差別的,不信你就去你家莊子上選兩個莊稼漢來對比就知道了。”

聽了這話,朝堂裏的大臣倒都讚同地點點頭。

大宋是農業大國,大臣無論如何都得通些農事,自然知道對於種田來,經驗是何等重要的事。

“其次,杜大人在稻田裏養魚,增加了糧食產量。”吳尚書又道。

“稻田養魚?”一聽這話,有些官員就來了興趣,“是杜大人在《種田記》裏寫的稻田養魚嗎?真能成功,而且能增產?”

聽到“杜大人在《種田記》裏寫的”幾個字,有一部分官員都詫異地瞪大了眼睛。

當初這事,工部的人知曉,有一部分官員也知曉。但另一部分消息不靈通的人卻是不知道的。但《種田記》這本話本的大名,卻沒誰不知道。現在聽《種田記》竟然是那位貌若潘安的狀元郎寫的,大家的震驚並不亞於當初聽到趙晤要將杜錦寧的外放的消息。

“確實如此。”吳尚書道,“杜大人對於這些,做了非常嚴謹的試驗。同樣相臨的田地,一塊養魚,一塊不養魚。這兩塊田地的稻穀是我親自看著收割並稱重的,相差大概有一成多。也就是,稻田養魚不光能有魚類的收獲,還能增加一成的糧食產量。”

“不管怎麼,如果晚稻也有收成,這兩季的糧食產量加起來,大大地超過一季稻,對於這一點,大家沒有異議吧?”吳尚書問道。

“沒有異議。”大家都紛紛道。

事實勝於雄辯。現在事實就擺在眼前,還是金公公和吳尚書親眼去看的,沒人會在這種事上跳出來否認。

“所以,臣以為,杜大人所做的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吳尚書看向了趙晤。

他這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就是要為杜錦寧請功。作為工部尚書,有人憑一已之力提高了糧食產量,吳尚書覺得無論如何都要好好地獎勵的,以激勵她繼續為大宋努力。

趙晤正要話,就看到齊伯昆出列:“皇上,臣有話。”

“齊愛卿,請講。”

“晚稻還未有收獲,臣以為,現在嘉獎杜錦寧為時尚早。不如等晚稻也有了收獲,再一起嘉獎。”齊伯昆道。

聽了這話,大臣們都十分詫異。誰不知道杜錦寧是齊伯昆的老鄉,剛才他站出來,大家都以為齊伯昆是來給杜錦寧請功的呢。

趙晤點頭道:“準奏。”

齊伯昆的提議,正合他意;他也明白齊伯昆的意思。

杜錦寧的功勞很大,但成效還不是特別顯著。而且杜錦寧才當官一年不到,潤州的事還沒做完。這時候升她的官,不合適;可不升官隻獎賞些金銀綢緞,意義又不大,也把這份利在千秋的功勞給看輕了。

把這些功勞攢起來,在杜錦寧任滿三年後提升到五品甚至四品,讓她有資格上朝,直接參與到朝政中來,這才是趙晤和齊伯昆的打算。

議完這事,朝臣們又為航海的事爭執起來。

快馬加鞭回到京城的齊慕遠,在祖父下衙後聽到他對此事的轉述,鬆了一口氣。

他道:“祖父,杜錦寧那裏,宜靜不宜動。您跟皇上,就算晚稻收獲頗豐,也把她的功勞給壓下去。等她的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再一次將水稻的產量大幅提升後,再讓皇上給她一次重獎,而且在嘉獎之前最好問問她想要什麼。錦寧對自己的前途是有規劃與定位的,就比如從翰林院去潤州,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