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2655章 合葬(1 / 2)

皇太後移宮壽皇殿之後,在宮中舉辦的喪儀大典就算是基本告一段落,隻待半年之後遷宮遵化皇陵下葬即可。不過盡管是要再等些時日,然而由於皇太後身份特殊、情況特殊,皇上不得不從現在就要開始著手解決相關的禮製問題,從而順利實現皇太後與先皇的合葬。

隨著皇太後的過世,先皇的四位皇後全部離開了人世。不過皇太後與另外三位皇後有極大的不同,那三位皇後都是在早年即過世,即使是最後一位孝懿皇後仙逝距今也已有三十多年的時間了,此外她們全都是先皇在位的時候由他自己親自冊封的皇後,因此在今年四月初在景陵安放先皇梓宮,這三位皇後也一並起靈,與先皇的靈柩一並前往遙遠的遵化,在康熙景陵地宮裏安放,靜靜地陪伴著她們的夫君。

一個多月之前皇上護送先皇靈柩前往遵化安葬的時候,當所有下葬儀式全部結束之後皇上並沒有下令封死地宮大門,實際上那個時候,皇上就已經暗暗存了私心,就是為了給自己的親生額娘留有一席之地。

不管皇上與皇太後之間曾經如何的水火不容,然而那個現在靜靜地躺在梓宮中的女人畢竟是他的親生額娘,不管是出於血緣間的母子親情也好,還是彌補皇太後在世期間自己的諸多“不孝”也好,或是因為自己的私心,皇上一直都有一個心願,那就是實現皇太後與先皇的合葬。不過,這件事情也不是那麼順理成章。

先皇景陵地宮早在康熙朝前期就已經建成,當時先皇在建造景陵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竟然會有那麼多的皇後,當時建造的景陵地宮實在是太小了,安放下一帝三後四具棺槨之後簡直就是滿滿當當,如果皇太後再的棺槨再安放進來,那就是一帝四後,不但是位置緊張問題,而且引發了是否名正言順的問題。

皇太後與前麵三位皇後從出身上來講具有根本上的不同性。因為她不是先皇親封的皇後,先皇駕崩的時候她還隻是妃子,連貴妃都不是,但是她生了一個能力超群的兒子,正是因為這個兒子母憑子貴榮升了皇太後,因此從真正意義上來講,她算不上是皇後,充其量隻能算是皇太後。唯有皇後才能享有死後與夫君合葬的殊榮,母憑子貴的皇太後也能夠僅僅憑借皇太後的名號就享有袝葬先皇地宮的資格嗎?

在皇上的心目中當然是肯定的回答,然而朝中的大臣並不全都是與他同一條心,為了堵住悠悠眾口,為了師出有名,皇上必需要於情於理都合理合法,為此何安葬先皇這個最後一位因為母憑子貴榮升為皇太後的女人,成為一項急需商議的事情。

康熙朝建立於清朝的早期,屬於包括喪儀在內的諸項禮儀製度逐步完善時期,很多製度由於沒有形成規製的儀典規範從而隻能以援引前朝(明朝)先例的方式予以解決。皇太後雖然不是大清朝的第一任皇太後,然而卻是第一個需要與帝王合葬的皇太後。孝莊皇太後也是因為母憑子貴而榮升的皇太後,不過她的夫君葬在關外盛京,待她過世的時候自己的兒子(順治皇帝)已經在關內遵化新建了皇家陵寢,且已經過世,先皇不忍心自己的祖母遠離,於是在遵化單獨建立了暫安奉殿(後由雍正皇帝改建為昭西陵)安葬孝莊太皇太後,因此孝莊是以太皇太後而非皇太後身份下葬,且未與自己的夫君(皇太極)合葬。先皇自己的生母則是在他尚未登基之前即已去世,因此也不存在以皇太後身份下葬的問題。

由於本朝沒有先例,皇上又是一個極其注重禮製之人,既不想事事依附前明,又想給子孫後代樹立典範,因此針對此次皇太後的喪儀,他站在建章製典的高度盡心操辦。不過,皇上日理萬機,皇太後的喪儀很重要,其它國家大事也很重要,於是他責成總理大臣、內務府總管等諸位大臣先行商議一個初步方案後再提交他審閱。

由於廉親王掌管禮部,又是總理大臣之一,而且先皇的各位皇後從名份上來講也都是他的皇額娘,因此這件事情責無旁貸地落到了他的身上,由他負責牽頭組織商議並確定最終的方案。經過將近一個月的緊張忙碌,以廉親王為首的諸王公大臣終於草擬並提交了一份初步方案。

六月二十日,皇上召見各位總理大臣,專門商議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