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00987 認知的價值(1 / 2)

是不是嘲諷在以前對於卓知雯來說都無所謂,反正那都是文人的事情。

可現在不同了,以今天的角度再看遊格格的書,再結合最近發生的各種事情,卓知雯忽然覺得這個遊格格似乎還有著某種特殊的身份,

在繼承與發展的結束部分,讀者可以很清楚感受到遊格格對於目前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失望與不滿。

因此,這部分也成了爭議的焦點。

有人認為遊格格就是個新時代的噴子,她這麼大言不慚的嘲笑世界,無非就是為了嘩眾取寵,和早些年的咪蒙之流一樣,是販賣焦慮,促成流量的“商業作家”,目的不在創作,而在於利益。

更何況遊格格的觀點非常幼稚,她三言兩語就像否定人類的社會發展模式,認定這一切都是在遮羞布的幫助下的一錯再錯與將錯就錯,整個人類社會依然沒能跳脫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既定格局,這種觀念的形成或許與她不同尋常的觀察角度有關,卻並未顯示出她有多麼的出眾。

因為她指出了問題,卻沒有給出解決的辦法。

但也有不少人支持遊格格的觀點,甚至將遊格格的這種觀點和時下流行的“反三季”思維融合在一起。

而所謂“反三季”思維,卓知雯也做了深入的了解。

最早這種“反三季”思維誕生於中國,主要追捧群體為90後及其以後出生的新生代年輕人。

而具體的“反三季”思維中的“三季”指的是“三季人”,源自一個有關孔子的一個典故。

講的是一日孔子的弟子子貢在門前打掃,有人來訪問其是否為孔子。

子貢答:“我不是,你有什麼需要向我的老師請教的嗎?”

來人說:“我是來請教關於時間的問題的。”

子貢聞言道:“這個問題我或許可以回答您。”

於是來人道:“那你說說,一年有幾季?”

子貢:“四季。”

來人卻笑著搖頭:“不對,一年隻有三季。”

子貢很是詫異,便與其爭辯,雙方各執一詞,沒有結論的時候孔子從院子裏出來了。

子貢見狀便把種種說與孔子聽了。

孔子聞言後沒有直接作答,而是先看了看來者,而後答道:“一年的確隻有三季。”

來人聞言大笑,洋洋得意而去。

留下子貢甚是不解,因為孔子教他的時候也說是四季啊,怎麼突然就改了。

便追問老師為何這麼改。

孔子解釋道:“你見那來人一身綠衣,分明是田野間的蚱蜢,所謂蚱蜢,春生秋亡,一生隻經曆過春、夏、秋三季,他未見寒冬,如何知曉一年四季的道理?所以,就算你與它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你若不順著他說,他能這麼輕易的就走嗎?所以啊,你雖然上了個小當,卻學到了莫大一個乖。”

……

單從典故看,孔夫子的“三季人”說的是現實的做人的道理。

可隨著時代的進步,思想逐步開闊後,一部分得到“三季人”精髓的人卻也慢

慢意識到自己或許也就是那隻蚱蜢,隻不過他比自己遇到蚱蜢多活了幾天而已。

因此,所謂“三季人”的處世之道,實則為“愚民”之法。

聰明人早已看出了“三季人”的道理,也學會了警醒,因而更加努力的去探求,去思考,去學習。

可是與此同時,為了保證的自己優勢,穩固權利構架,在例如中國的封建王朝的數千年統治中,皇權采取的社稷之道就包括了“三季人”反向利用的愚民之道。

也就是讓大多數明明一樣經曆了四季的人變成隻曉得“三季”的蠢人,這樣便有利於統治。

而如今,教育已經逐漸普及,“三季人”留給全人類的反思也逐漸深入且沉重化。

“反三季”思維也應運而生。

並且,“反三季”的最初倡導者並不是針對“愚民”這種思想,而是對社會中中“無謂”忍讓的對抗。

具體一點,往小了說,有地區的司機發起了“絕不忍讓加塞狗”的活動,承辦一切因拒絕加塞導致的事故處理,正麵對抗所有強行加塞的不道德行為。

往大了說,地區思想意識飽滿後,不再認同領導絕對神話,對於一些敷衍、形式的行為都予以曝光和反對,民眾政治參與度大幅度提高。

他們的共同思想模式就是反對“三季”理論,強調“正義尊嚴”!

這種思想運動在2025年逐步走向正軌,支持者和參與者越來越多。

隻不過,在一個思想覺悟成熟之前,難免會有偏激行為爆發,“反三季”思想也給社會帶來不少不和諧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