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01600 那希望的光(五)(1 / 3)

10號晚間時候

“誇父”計劃的數據模擬階段進入最關鍵時刻。

勇士們乘坐的“誇父3號”星際探索艦正在飛越水星,下一步就是前往此次星際探索的目的地“太陽”。

“太陽”,這顆無時不刻都在向宇宙空間釋放著光和熱的恒星,它的體積差不多是地球的130萬倍!

130萬倍是怎樣一個概念?這就像你把一粒米丟進了浴缸。

而“誇父3號”星際探索艦在這顆點燃了人類文明的恒星麵前就更像一粒米與太平洋。浩瀚已經不足以形容那種震撼,事實上,當極致的大與個體的渺小之間產生出現實的比找差距的時候,認知就會開始簡化這一過程,或者說……讓人的感知暫時消失,以彌補那種因過大懸殊產生的認知壓力。

心理學上把這種非主觀意識行為稱之為“合理化自救”,或者說“簡化認知”。

大概就是描述人會在極端情形下讓自己處在一個更為安全的狀態吧。現在探索艦內的宇航員們就處在這種狀態裏,他們當然不會因為感知到自己的渺小而害怕,因為他們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

前期的模擬很成功,今天是最終順序階段,也是第一次嚐試從地球出發途徑金星中轉,然後再直掠水星軌道進入最終探索階段。

模擬艙出於完全封閉的失重狀態,艙內的七名宇航員全神貫注的完成各自的每一步操作。也許有人會說,這都2150年了,技術進步這麼大了,怎麼宇航船內還需要這麼多人為操作步驟呢?

事實上,無論是在太空,還是在地麵。

可靠永遠都是排在技術之前的。

就像俄羅斯人在2040年發射了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前往火星的時候,他們的主動力火箭引擎依然是前蘇聯與美國冷戰時期的技術。

這不代表落後,而說明了越是成熟的,就越是可靠,而越是可靠的,往往才是最經得住變量不斷湧現擴張的星際航行的。

從機械手動操作杆到一體化的駕駛艙,還有各種各樣的按鍵。

凡事能由人經手的,在長期模擬訓練過程中一般都不會交給機器代勞,因為機器完全可以在另外一個更為極端的惡劣環境裏“自娛自樂”。

模擬訓練進行到一半,雙抽/插兜,一身便裝的範雲池走了進來。

屋子裏都是他的團隊成員,這些人裏多半又都是他的學生,所以不會有人因為範雲池的隨意而多說一句廢話。

看著模擬倉反饋的數據圖像,他們接下來要進入“維斯馬特外環”,也就是距離太陽190萬千米的特定標線區域。

該標線區域由星瀚國籍航空航天中心首批探險者確定會標記,進入這一區域就意味著即將與“太陽消失”背後的真相接觸。

根據星瀚國際方麵的記錄報告,第一批探險者乘坐星瀚國際製造的“掠日者7號”於2147年3月1號掠過“維斯馬特外環”進入“黑障區域”。

該區域經觀察被確定為一片無法被任何電磁波穿過的迷失區域。因而“掠日者7號”進入該區域沒多久就徹底失去了蹤影,至今下落不明。

而2147年年初的時候,第二批探險者已經乘坐“掠日者9號”啟程,並剛剛經過水星環日軌道。

因此最終失蹤的探索艦有兩艘,失蹤人員多達二十七名。

這些都是星瀚國際航空航天中心的精粹所在……

範雲池帶領團隊來到天業19號避難所的時候是2146年7月,這座避難所剛剛完成“誇父2號”的組裝。

可“誇父”計劃還沒有執行就被緊急叫停,具體原因不明。

現在正在進行的“誇父3號”測試並不是以“誇父2號”為藍本,而是一個徹底的重啟計劃,隻是名字略有傳承罷了。

範雲池看了一會就走到一旁坐下來拿出晶體板開始玩遊戲了。

他最近在玩一款養成類遊戲,類似於在荒島上開墾建立小家園的模式。團隊裏唯一敢這麼做的也就範雲池和這項模擬實驗背後的主要編程師郎星歸了。

其他人不敢說話,就這麼默默的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等待著模擬的結束。

模擬探索艦經過“維斯馬特外環”後開始減速,預計在逼近黑障區域前就可以將速度降低到第一宇宙速度。

星艦艙室內七名成員都很激動,畢竟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算是基本完成了首批探險者的探索軌跡。可接下來的模擬過程才是重點……

因為缺少核心的關鍵數據,所以範雲池的團隊在“黑障區”的模擬演算上給“誇父3號”準備了相當重口味的“體驗”。

同時還為了確保這種模擬不是走個形式,“誇父3號”模擬數據的編程員們和“黑障區”的模擬演算家們是之前的兩個月裏都處在完全封閉式的管理狀態,也就意味著他們彼此之間都不清楚對方會出什麼牌。

……

“一百公裏後/進入‘黑障區’。”宇航員鄒民君是此次模擬探索航行的艦長,他當前的心率維持在每分鍾110次左右,比較其他宇航員算是低的了。

“打開記錄監測器!”2號宇航員尚曉峰開始按照之前的演練部署安排工作。

“打開記錄監測器!”3號宇航員馮磊主要負責數據監測和記錄。

“打開艦體前端阻斷器。”尚曉峰繼續說道。

“打開艦體前端阻斷器!”4號宇航員莫雲河將操作艙轉體對準艦首,並通過機械操作係統開啟“誇父3號”艦首的能量阻斷器。

“全員準備接受衝擊。”尚曉峰提示過後,“誇父3號”內部就產生了巨大的震顫,但隻是一瞬間的。

鄒民君問3號宇航員馮磊道:“記錄下來了嗎?”

“第一波能量穀峰已經記錄完畢,現在開始嚐試數據回傳!”馮磊眼前跳動著許多數據,他精準的通過視網膜操作將關鍵數據抓取過來,然後打包,整理,係統化完畢後直接上載給5號宇航員言希瀾。

“開始數據回傳!”尚曉峰說道。

“數據已接受,開始第一次回傳!”言希瀾正襟危坐,他處在所有宇航員的中心位置,麵前有三組視網膜投影屏,還有一台被他坐在屁股底下的腦機神經整合器,現在他等於是化身一台人型電腦,正在將馮磊粗糙打磨過的數據精加工並通過“誇父3號”的粒子導能軌道將數據包發射出去。

“數據準備完畢!回傳開始!”隻用了十五秒,言希瀾就搞定了,這破了他之前十七秒三三的記錄。

6號和7號宇航員是發射組,他們操縱的設備酷似一門大炮,隻不過這大炮發射的不是炮彈,而是可以穿破黑障區域將關鍵數據發射出去的“數據粒子軌道炮”。

數據信號被拆解為粒子單位,通過陣列模板的衍算分割成一道加密的大餐,然後用“誇父3號”十分之一的能量發射出去,目標不確定,但數據回收組已經在水星區域準備好了捕捉數據的“大網”,這張網的麵積幾乎可以覆蓋二分之一個水星。

但它還不是最大的。

按照“誇父”計劃部署,還有一張足可以環繞千分之一個“維斯馬特外環”的超弦感應網才是精準捕捉反饋數據的關鍵所在。

這張網由十七座太空“豐碑”固定,用肉眼是看不見的,不過它卻可以精準的捕捉到關鍵的粒子數據信號。

隨著言希瀾的話音一落,6號宇航員常學平佩戴的複合式多功能頭盔開始計算發射軌道路徑,7號宇航員孟婉瑩開始操作探索艦抽取發射所需要的能量。

精準的能量抽取是9.3533%,誤差值不能超過0.001-0.03個區間,這就需要7號在任何時候都能精準的把控能量抽取的精度。

正當6號常學平準備說:“鎖定完畢!”的時候。

3號馮磊發出警告:“新的能量穀峰正在逼近,注意對抗衝擊!”

話音剛落,“誇父3號”就再次劇烈的顫抖起來,這一次的震顫比之前的幅度大了許多。艦長鄒民君麵不改色,他駕駛著探索艦沿著穀峰起落,在沒有任何指引和輔助數據的情況下,全憑直接感受穀峰的起落。

就像是蒙上眼睛開車,全靠撞擊反饋的震動來確定探索艦的方位。

這對於有著七千小時腦神經元模擬駕駛經驗的鄒民君來說不算什麼,他這五年來足不出戶為的也就是今天。

在第二次穀峰避開後,探索艦明顯的進入到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

可3號馮磊卻表情微變道:“偵測到連續能量波幅,預計衝擊頻率逼近臨界值,阻斷器極有可能損毀!”

鄒民君聽罷在極短的時間內作出決定道:“轉換艦體方位,全員倒車準備!”

聽到“倒車”二字,除了鄒民君以外,其他六位宇航員都是麵色一變!

要知道,這可不是在陸地上開車停車再倒車那麼簡單。即使進入神秘的“黑障區”,“誇父3號”此時的速度依然處在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間。

確切的數據反饋是當前速度為9.835KM/上官野月。

如果這個時候直接選擇“倒車”,那麼“誇父3號”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直接被自身的質量和反作用力壓扁,探索星艦內的所有人都必死無疑。

當然,在現實中,別說是一艘重大二十九噸的星際飛船了,就算是一輛小型汽車在以100公裏每小時的速度前行時極限刹車距離也得在四十米附近。

因此鄒民君的“倒車”是一種通用描述,現實的操作流程卻是極限環境下引導艦身成錐形的“誇父3號”進行主體後撤。

大體就像一滴水在下落過程中,受重力拉扯的一麵呈現凸起,表麵張力增加,尾端變小。而“誇父3號”的極限“倒車”操作就是利用這種表麵張力反饋,使探索艦的前後對調,來緩解因“減速”造成的艦身受損。

同步的,被牽引的能量穀峰就如同被拉開的弓弦,隻要鄒明君能夠利用“穀峰回彈”效應就可以讓“誇父3號”在臨界崩潰區間範圍內實現航向逆轉。

但這種操作哪怕出現一個細微的差池,結果都是萬劫不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