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407.第398章 我真偉大【5200字求月票】(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漢語母語者學東西要淺嚐輒止很容易,但如果要學問大成到無懈可擊,則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鞏固知識體係,慢慢夯實基礎。

用量子思維的角度去理解,便是快速建立的碎片化記憶小螺旋需要更多次重複鞏固,才能形成更穩定的規律。

這個重新夯實基礎的時間,其實比英語母語者短不了多少,基本一致。

可能有部分天才會表現出個體差異化,但陳鋒會從更全麵的整體框架考慮問題。

因此在基本合格的中上層知識分子層麵,快思維的專家級學者占比更高。

但在頂級知識分子的層麵,快思維結構吃到的效率紅利被吐出來了。

目前全球頂級科學家中漢語母語者占比較低,甚至遠低於五分之一的人口比例。

對於這種差距,比較外在的說法是國情差別。

因為快思維的主體——中國目前是在扮演追趕者的角色,並且在追趕的過程中始終需要麵對慢思維社會構建的科學封鎖線。

在很多領域內的相對落後是客觀事實,不因個人意誌而轉移。

大部分出生在漢語環境中的學者必須先突破封鎖線,才能獲得真正的頂級知識,快思維的中國比慢思維的歐美多了一重困局。

比較唯心的說法便是陳鋒這所謂的語言決定思維模式論。

快思維的社會結構裏普通民眾的基層知識更好,但在頂層的階段,快思維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效率衰減。

理論上,如果快思維母語者本身性格比較沉穩,在學習和累積知識的過程中也能做到慢思維者那樣一步步夯實基礎。

但這又多了個性格沉穩且堅韌的先決條件,因此從比例上講,慢思維的確容易出中堅層的知識分子,並導致頂級知識分子的數量比例出現差距。

在頂級知識分子的人數上,快思維母語結構的人稍微落後。

原因很複雜,也很多方麵,陳鋒現在也隻能執拗的認為無論何種母語,登頂時代知識終點的難度是一樣的。

隻是現實世界裏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最終導致了如此結果,所以他也隻能以既辯證又唯心的想法來看待世界。

他認為,最完美與省力的捷徑,是將兩種語言的環境完美融合到一起,讓後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分快慢結構的思維。

這是先天的融合。

在他身邊有個最鮮活的案例。

從小就生長在雙語環境,母語根本不分中英的青年學者賴恩。

誠然,賴恩的成功與他個人的天賦和努力脫不開幹係,但他的存在起碼也給陳鋒奠定了信心。

同時陳鋒也要追求後天的融合。

真正的學問家可以跳出先天母語環境的束縛。

幼時生長在漢語環境,在成長階段進入英語環境,然後以極強的學習能力熟練掌握英語,並將兩種語言的優勢彙合到自己一人的腦子裏。

這種後天的完美融合可以選出的代表人物更多,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童第周等人。

陳鋒覺得這也不錯,起碼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但或許有人會質疑他,對他的看法表示不服,並諷刺他,“你是不是認為純漢語環境出不了大學問家?”

陳鋒則隻能無奈的表示,有,但數量和質量還不夠讓人滿意。

並且全球化的意義就在於融合,你非要退融合,隻守住自己的語言,那不是開曆史倒車,閉關鎖國?

每種語言都代表了一種寶貴思想,每種思想都自有其存在的價值。

多元化的語言是文明發展演變的進程中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你偏偏要放棄到手的財富,去推行極端的民族主義?

那當然是不可取的。

世界上的優秀學術論著本就既有中,又有英。

你隻看中,不看英?

那你看到的東西永遠都片麵化了。

這樣還指望能出大學問家?

這時候杠精們又有話說了。

那為什麼不能把所有有價值的英文論文全部翻譯成中文?

陳鋒則會兩手一攤。

就算他能靠這先知先覺甄選出哪些論文具備價值,也能組織出足夠多的人力物力進行翻譯。

但卻不能忽略了一點,學習者本身的完美領悟需求。

一種語言的文章被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改變的不僅僅是表層的意義,其邏輯內核也必然將在這個轉譯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流失。

隻看譯文的結果就是,你吸收的東西一定會呈現出部分片麵化。

無論中譯英還是英譯中,都一樣。

陳鋒想打贏千年之後的戰爭,所以他得追求極致,從現在開始就要探索符合人類大腦結構的完美邏輯運轉方式——快慢結合,中西不分。

他要讓後人的大腦裏方塊文字和拚音文字並行,隨時隨地無縫切換。

然後,當後人的知識水平不斷拓展,達到一定的程度後,再自行選擇接下來的側重點。

如果部分後人準備從事純技術工種,則以中文為主。

部分後人準備從事最純粹的理論研究,則讓其思維模式逐漸偏向英文。

這是一種相對的側重偏向,在具體實踐中也會因個體差異而呈現不同選擇。

最後必然還有一小部分人從不同的道路殊途同歸,對兩種語言自然而然的都掌握到熟練精通,可以既廣且深的涉獵所有核心知識,成為引領時代的大學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