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十五節 哥特騎兵的覆滅(1 / 3)

巴爾幹半島,烏甘澤提亞平原

有些幹燥的風順著平坦的大地刮過,毛刺的草屑和灰塵漫天席卷而起,如同一片灰蒙蒙的連接著大地的紗布橫掃而過,放眼望去一覽無餘的平原上,一種屬於冬天的消沉氣息正擴散開來。

風塵紛揚中,模糊的視線中,可以看到那大地上一條橫亙東西的道路若隱若現,那僅僅是羅馬的帝國大道在亞細亞行省內連接各地區的一小部分,雖不至於像“阿庇烏斯”大道那樣四層鋪築,但作為維係帝國在東部行省統治的重要樞紐,這條被稱為“米提烏斯”的貫通色雷斯、希臘行省和君士坦丁堡的大道同樣絲毫沒有使“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這個盛譽蒙羞,不僅枝幹道四通八達,而且主體路麵也是采用了三層鋪築,最下層為基礎層,鋪以泥灰並夯實作為路基,上麵一層則是鋪以混凝土,與底層粘牢,提供牢固的基底,而直接與軍騎車輪接觸的路表麵,則用平整的石塊鋪成,接縫處十分嚴密,石塊整齊劃一,每塊約為1—1.5米長,路麵中間稍稍隆起,形成小弧形,下雨時候雨水落下就不會聚集,而是沿著傾斜角度流向兩邊,分散到下水道內,路邊還有石砌保護,還配有排水溝。

“米提烏斯”僅僅隻是羅馬大道中並不太著名的一段,然而它的路麵的質量即使是以後世的眼光去看,也是相當不可思議,羅馬大道的確不愧是和圓形競技場以及千人公共浴場、高架引水渠一樣都是古羅馬人創造的奇跡,它的身上凝聚著古羅馬人的智慧結晶。

而此時,這條大道對於東部帝國來說,更是至關重要,哥特人的叛軍正在色雷斯行省內肆虐,而瓦倫斯陛下的大軍前日才從亞力山德魯波利斯登陸,數萬兵馬雖然十分精銳,但畢竟是突然召集,存在不少問題行動力遲緩,隻得一邊磨合調整一邊逶迤向確定後的決戰地點阿德裏安堡而去。而兵家有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數萬大軍暫時沒到,但這糧草卻必須提前準備,否則瓦倫斯陛下的怒火都還在其次若是導致軍心不穩,平叛大軍有所閃失,那事後追究起來可就不止是千頭落地的事了。

所以,經過君士坦丁堡方麵的緊急籌措,供給平叛大軍的糧秣正沿著這條大道向阿德裏安堡運輸過去。按照帝國的軍隊規定,每名士兵每月口糧為36公升(即72斤),也就是平均每天2.4斤,駐防時期口糧種類包括穀物、鹹肉、奶酪、扁豆、蔬菜和酸葡萄酒,至於戰時自然不可能這麼豐富,那對後勤的負擔太大,所以一般都是統一為穀物,當然主要是小麥,因為烤製的麵包作為羅馬人主食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如果讓士兵們少吃麵包多吃肉,士兵就會有滿腹抱怨。說個笑話,AD60左右帝國軍隊有一次在在亞美尼亞作戰時,由於缺乏麥子原料,“他們隻能用頓頓吃肉的辦法來防止饑餓”。後來羅馬軍隊占領了一個農業區,收割莊稼後才終於吃上了麵包。

羅馬軍隊出征,一般來說,旬月內的糧草都會隨軍攜運,而數日的口糧則直接下發到士兵手中,交由士兵自己背負,屯營之後以班為單位做飯。然而這一次的遠征卻是事出突然,大軍在安條克集結後臨時補給的糧秣幾乎在漫長的海上旅途中消耗殆盡,所以平叛作戰期間的糧草征集隻能就近在君士坦丁堡附近區域進行。這樣做,近千輛糧車就不得不在叛軍橫行的區域內穿行,然後才能抵達阿德裏安堡,可想而知其危險性,索性路途並不太遠,君士坦丁堡方麵也另外做出了相應的妥善安排,不僅謹慎選擇出的運糧路線是絕密情報,而且派遣了一支精銳的戍邊軍團護送,以確保萬無一失。

而按照腳程推算,運糧車隊,今日,正好經過這裏,烏甘澤提亞平原。平坦的大地上點綴著一些有高有低的土丘,兩側則是緊靠著兩個地勢不高的連綿山脈,近乎一覽無餘的視野之內幾乎不可能存在任何埋伏,這就是運糧隊之所以選擇這條略帶曲折的彎路的原因。避過那些瘋狂的哥特人將糧秣運到就是偉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