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二百七十七章 收複台灣(2 / 2)

而台灣之戰任用姚啟聖和施琅,是滿洲大臣們都極力阻止的。

撤回滿八旗水師改用漢八旗,也是滿洲大臣所阻止的。

甚至因為這個,他把索額圖都撤職了,那些大臣們才不敢多言。

若是此戰不勝,他就無顏麵見這些臣子了。

這是他這麼多年來,自己決定的第一件大事。

他有時很自信,覺得漢八旗必定不會叛亂,覺得施琅必不會辜負他的期望。

但他偶爾也很沮喪,害怕台灣真的收不回來,他的所作所為受朝臣們恥笑。

幸好,幸好朝中有陳希亥和向清遠等人是支持他的主張的。

幸好,幸好陳文心告訴他,姚啟聖不能換。

幸好,終究是撐到了收回台灣這一天。

他心中有無限歡喜,恨不得跑出去,朝天大笑。

可他不能,他是天子,收回台灣是應該的,台灣原就該是大清的!

眾臣跪地叩拜,“恭喜皇上,皇上聖明!”

要說收複台灣一戰,最大的功臣是誰,那絕不是施琅,也不少姚啟聖。

而是皇上他自己。

他的政策一直沒有在朝中得到大多數臣子們的讚同,可他力排眾議,最終促成了這場大勝。

皇上看著跪地叩首的臣子們,深呼吸了一口氣。

他從未如此輕鬆愉悅過,然而陳希亥的話在他心上始終回響著。

勝不驕,敗不餒。

他露出微笑,從容地一抬手,“眾卿平身。此非朕一人之幸,乃大清之幸,天下萬民之幸。”

“然而戰事剛歇,還有許多的事情要處理。譬如,派誰去接管台灣的政務?台灣又該設為府還是行省?那些前明遺民如何安置?”

如於成龍等地方高級官員是專務兩江一帶政事的,對於台灣的事情不甚了解,因此也不插話。

皇上帶出來的這些人一貫是合皇上心意的,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就定下了大致的策劃。

王熙主張輕徭薄賦,撫恤台灣遺民。

黃機和他一向要好,在這一點上卻有些不讚同,“台灣雖小,隻是福建及兩廣一帶為了收複之戰,已經投入了許多銀糧。現在再要撫恤,去哪裏弄糧食去?”

陳文義道:“不然。聽聞台灣的百姓,許多都是福建遷居過去的,在福建都有親朋。這些年馮錫範掌權之下,加上戰事,台灣已經到民不聊生的地步。”

“兩岸原是同根,如今一旦收複,會有許多難民到福建投奔親友。與其給他們銀子和糧食,不如讓姚啟聖製定好福建省內安置難民的政策,給他們田地安身立命。”

“這個好!”

皇上拊掌大笑,“先前一任福建總督的奏折裏說過,福建沿海一帶許多農田荒廢了,皆因台灣海寇侵擾。如今台灣已經收複,把這些田地重新分置給百姓再好不過。”

“台灣島上山脈高聳,百姓以狩獵為生的居多。先前鄭氏統治時將獵戶都劃為軍戶,要求家家戶戶男丁皆入軍中。如今隻消撤銷他們的軍籍,放他們回山打獵倒好些。”

一部分百姓會遷回福建,另一部分恢複為獵戶,餘下最需要安置的農民,為數也就不多了。

陳希亥道:“臣以為台灣應設為福建一府,設為行省則過大。下設幾縣,獨立治理。”

台灣太小,真正人口密集的地方不過是沿海地帶,山麓地區人煙稀少,因此設為府是最合適的。

底下的縣則要分開管製,由福建屬官監管,才能防止一島獨立的事情再發生。

這個問題眾人倒是沒什麼異議,隻說台灣不同於尋常州府,應當派皇上的心腹臣子去。

納蘭容若道:“微臣之見,台灣偏遠艱苦,皇上若要派愛臣去,大可提升一些品級。誰規定知縣必定是七八品?知府必是四五品?”

皇上為了守住台灣,自然要派心腹之人去。

可那些心腹愛臣在京城待得好好的,誰願意去台灣那個苦哈哈的地兒?

離皇上遠不說,台灣剛剛大戰一場,也撈不著什麼油水。

如果把品級提升了就不同了,去台灣做個知府,就能享受總督的待遇。

那誰還會不樂意呢?

皇上點點頭,認為他說的有理。

“知府一職朕要好好想想,底下的知縣約莫也就能設個三四個,也需細細斟酌。諸位若想到合適的人選,大可向朕舉薦。”

舉薦?

把同僚舉薦到台灣那個鳥不拉屎的地兒,皇上這不是逼他們得罪人嗎?

一時個個都學起了陳希亥,不幹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

皇上想了想,他這個要求有點苛刻?

好像不應該在大殿之上公然開口問啊。

他咳嗽一聲,“好了,此事暫時還不急,就讓施琅先接管著吧,容後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