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番外之如果前世能夠重來(三)(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這日因有法會,孟氏虔誠拜佛完畢,便去聽法。午間用了素齋,見小嘉芙困了,孟氏便領了一雙兒女到靜室午睡,叫仆婦陪著,自己又去前頭繼續聽法。

小嘉芙的哥哥耀庭,自小頑皮,怎肯老實睡覺?勉強閉目片刻,見母親走了,趁著看護的仆婦出去不在屋裏,便悄悄推醒妹妹,湊到她的耳畔,說今早自己發現後寺有好玩的地方,領她去玩。小嘉芙便被哥哥帶到了後寺。

今日寺中,香客眾多,又逢踏春,桃花盛開,遊人往來不絕,哥哥像隻皮猴,在人叢裏鑽來鑽去,小嘉芙腿短,一時追趕不上,轉頭,竟不見了他的身影,忍住心中驚慌,找了片刻,非但找不到哥哥,發現自己不知不覺,竟走到了一處偏僻的空曠之處,不但找不到回去的路,連人也看不到半個,心中害怕,忍不住掉下了眼淚。

她一邊抹著眼淚,一邊喊著哥哥,哥哥卻始終不見人影,自己仿佛也越走越偏,最後不敢走了,停在山路之上,嗚嗚地哭了起來,哭的正傷心時,忽然聽到耳畔響起一道溫柔的聲音:“你怎的了?”

嘉芙抬起眼睛,淚眼朦朧中,看到路邊的那株桃花樹下,不知何時,立了一個陌生的少年。

他看起來,也就和哥哥差不多大的樣子,身上的衣衫,已經洗的發白,但卻幹幹淨淨,一塵不染。他的手上拿了一本書,似在附近讀書之時,被自己的哭聲給引了過來。

他清瘦如竹,長的十分好看,雙眸漆黑,目光明亮,亮的小嘉芙幾乎都能看到自己在他瞳仁裏的投影。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他的那一刹那,她方才所有的驚慌和害怕,突然就都消失了。

她心裏覺得自己仿佛在哪裏見到過他似的,可是卻又想不起來。

嘉芙忘了哭,呆呆地看著麵前的這人。

“莫害怕。我這就帶你回去。”

少年放下書,蹲了下去,用自己的衣袖,愛憐地為她輕輕擦去方才哭出的眼淚和鼻涕,一點兒都不嫌她髒。又給她折了一支桃花,遞到了她的麵前。

小嘉芙破涕為笑了,接過他折給自己的桃花,仰麵看著這個溫柔而英俊的小小少年,問道:“你是誰?你住哪裏?”

少年望著麵前這個仰著小臉望著自己的粉嘟嘟的小女孩,沉默著,眸底深處,萬千柔光。

前世的她,於絕境中曾向他求助,短暫相逢之後,兩人再無交集,各自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她終被活埋於地宮,他亦以英年,早早死於塞外孤城。

人都說,他天縱英才。不但有少年宰相、白衣公卿之名,後來還以第一功臣的身份輔佐帝王登基,位極人臣。

他既為儒臣,又是雄帥,死前的那些年間,威伏邊塞,叫胡人北歸,不敢掉頭,又教化民眾,設立醫館,安民濟物,四方歸附。

他死於一碗鴆藥。

他知一旦喝下藥汁,此生一切,所有的榮光、恥辱,都將會在那座孤城的雪夜裏戛然而至,徹底埋葬。

但他還是飲了下去。

那一碗鴆藥,早在他的預料之中。

他亦準備好了那一天。

並非是他懼怕那個要置他於死地的人。

而是他無意去爭。

那個世間,他想不出還有什麼羈絆住他的人或者事。

本就是個多餘

之人,去了,不過也是歸位而已。

他走的很是平靜,但就在臨死前的那一刻,他的腦海裏,不知怎的,竟浮現出了多年之前,那個曾短暫相逢的表妹,當時她尋到自己,向他求救之時,那雙飽含了恐懼和感激之情的楚楚眼眸。

那場戰事之後,他曾出手相助過的這個弟妹,據說後來不幸死於亂兵,連屍身也不見下落,此後再無她的消息。

他本以為,自己早就已經忘記了,卻原來這麼多年過去了,當日她奔來求助自己的一幕,原來一直都還印在他的腦海深處,他從未曾忘記,就在他死前一刻,那雙美麗的眼眸,竟再次浮現而出。

他死後,民眾為他建廟,香火供奉,令他精魂不散,也是到了那時,他才終於知悉,原來當年她並未死去,而是被人匿於深宮,最後活埋在了地下,香消玉殞。薄命至此,連司命亦是不忍,遂令她轉世新生。

所幸,在她新生的那個人世,曆經磨難,她終和那世的自己成就良緣。那個自己,亦因她的到來,人生方得圓滿。

欣慰之餘,對那個有幸得她朝夕陪伴的自己,他心之深處,亦未嚐不是暗生羨慕。

縱然自己死後精魂不滅,縱然與天同壽,而蒼梧碧海,朝朝暮暮,心無所歸,與那孤魂野鬼,又有何不同?

這一世,太多的遺憾了。不論是她、給了他生命的生身父母,抑或是養育了他的裴家親人,無不命運多舛。

他對司命說,他甘願舍了自己這不滅精魂,以換來所有這些人的無憾一生。

……

少年沉思了片刻,微笑道:“我就住在這裏,你叫我右安哥哥便可。”

“右安哥哥……”

嘉芙認真地念了一遍他的名字,點頭道:“我記住了。”

她喜歡這個名叫右安的少年哥哥,對著他笑,笑的眼睛彎成了一雙月牙兒。

少年將她領回前頭的時候,孟氏正急的不行,叫家人和寺廟裏的僧人,正到處在找女兒,忽然看到嘉芙朝自己跑來,一把抱住了,喜極而泣。

嘉芙在母親的懷裏,回過頭,看見少年哥哥朝自己微笑著點了點頭,隨即轉身離去,身影漸漸消失在了人群之中。

孟氏情緒平定下來,才想起方才那個帶她回來的少年,四處張望,卻已不見那人。

看那少年衣著,似出身貧寒。孟氏感激他帶回女兒,向寺中僧人描述少年的樣子,僧人聽了,笑了,告訴她說,那少年無父無母,是個孤兒,尚在繈褓中時,便被雲遊在外的叔祖禪師從外抱來,收養於寺中。那孩子從小便聰慧過人,三歲讀書,過目不忘,禪師本想收他為關門弟子,後來不知何故,卻又放棄了這個打算,以國姓為他姓氏,為他起了俗家之名右安。兩年之前,他小小年紀,便以州府第一名被錄為秀才,當時轟動了整個州學,學官親自來到寺中,親自考他學問之後,意欲接他入學,卻被他婉拒,如今他還住在後山一處廬舍之中,以粥為食,終日讀書,安貧守道。

孟氏回去,和丈夫說了此事。

甄大爺從前也聽說過金佛寺那貧寒少年的才名,既有如此巧合機緣,便親自去寺中看望,見那少年,年紀雖小,卻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心中極是喜歡,更認定這少年雖出身清寒,他日卻絕非池中之物。回來之後,便一直念念不忘。某日,抱著女兒坐於膝上之時,忽發奇想,想到招那少年為婿。

他是個急性子,想到了,立刻和孟氏說了,孟氏自然讚同,甄大爺去稟了聲母親,當即匆匆趕去金佛寺,尋到了那位當日抱養了少年的叔祖禪師,將來意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