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579章 郵政(1 / 3)

“朕近來也是仔細研究過驛遞一事,驛站於國家來說,確實必不可少,承擔許多重要職能。

隻是國朝驛站製度,到了後來就崩壞了,成了害民之政。

但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驛站還是得恢複,隻是製度得更改。”

皇帝先定了個基調。

大臣們一聽這話,倒是心裏有數了。

大明原來的驛站呢,確實很複雜,既負責傳遞公文、軍情,同時也負責招待過往官吏,甚至還有些貨運等功勞,具體的也分為好幾類。

這些驛站沿著大明重要的交通路線,遍布路上,類似於現如今高速公路上的服務站一樣,隔一段一個。

驛站大多數擁有兩進甚至三進的院子,在一些邊地,驛站甚至是帶城牆的城堡,比如雞鳴驛,位於京畿附近,燕晉之間,十分重要,就是一座小城。

一座大明驛站,至少擁有大門、鼓樓、中門、前後廳、左右廂房、廚房、庫房、馬房、驛丞宅等。

會有十間以上供官員住宿的上房,二十間供來往差役居住的廂房、耳房,可同時接待幾十人居住。

驛站還有驛丞的住宅和辦公室。

還會有馬、驢數十頭,車若幹。

有著齊全的配套設施,還有供應全套服務的人員。

如果僅是一個服務區,那麼正常運轉也不可能成為三大天坑之一。

可實際上,明朝驛站係統異常發達,但在管理上卻存在著先天缺陷,尤其是到了後來,就完全成了坑上坑下的這麼一個東西了。

首先,驛站全由地方管理,尤其是其運作的費用,既不是朝廷直接拔付,也不是市場化經營,甚至沒有朝廷有司監管。

全由地方官府管理,直接向當地百姓攤派,甚至征百姓當驛夫服役。

萬曆一條鞭法改革後,雖然以銀代役了。

可問題是驛站花費多少,全是地方說了算,所以驛站花費是個腐敗黑洞,官府更借驛站向百姓嚴重加征。

驛站成了地方官府斂財的一個重要項目,貪起來十分方便。因為朝廷製度規定,驛站開支由地方官府計劃,然後直接向百姓征收,征收以後,這筆銀錢也不上繳國庫,而是直接留存地方使用。

既沒預算報告,也沒審核監管,因此就會出現以前驛站養一匹馬,早先規定每匹馬當地每年供應八十石糧食,但到了明末時,陝西華州的驛站,一匹馬一年居然征四百二十二石糧。

這就離了大譜,畢竟就算過了一二百年,但馬一年吃多少糧食也基本是固定的,卻漲了五倍多。

為何?

因為驛站搞預算的時候,胡編亂造,多弄銀子而已。

大明有多少驛站?

全國約一千五百餘處。

如成都外的錦官驛,十分熱鬧,有役卒三百七十六人,還有旱夫、司庫、廚子、夥夫等,另有馬一百匹,船八艘。

工食銀一年兩千六百八十二丙四錢,養馬銀兩千六百兩。

這兩項一年就五千多兩,但還不是全部,還會有許多名目的費用,比如招待費,維修費等等。

甚至明末時,官員們不管大小,經驛站都要住宿吃飯,甚至有些附近的官吏不是出差公幹也要跑來吃飯,最離譜的是,許多官員白吃白喝白睡,完事離開時還會索要銀兩。

諸如什麼我自己有馬,不用驛站的馬,那你把這筆錢折給我。

反正驛站從裏到外都爛透了,人人都要薅些好處,驛丞更別說了,當驛站當成發財的工具。

大明驛站設有驛丞一人,從九品,驛丞外,通常設有無品級的吏員一人協助工作,驛卒沒什麼編製,早期是輪番應投,甚至有發配到邊地服役的刑徒。

後來改為出銀雇役。

驛卒分工細密,有馬夫、驢夫、馬頭、驢頭、車夫、廚夫、庫子、鬥級、防夫、轎夫等等。

明末時,全國各地的驛站,有好幾萬的驛卒。

在明末時,驛站製度徹底崩壞。

不僅是官吏,甚至凡是和體製有關的人,都可以開個介紹信到驛站住宿吃飯和使用車馬,完全免費,走時還能再索要點路費。

驛站招待、養馬、遞送、維修等花費巨大。

地方官府也沒壓力,反正需要多少就向百姓征收多少,甚至還能借機多征一些,再額外加點火耗之類的,都是算在百姓頭上,多征的官員們分了。

這些費用使用時,也沒有監管,上下一起貪汙,成為腐敗溫床。

驛站本身的公文、情報的傳遞功能卻弱化了,嘉靖時計劃裁撤全國三五成的驛站,節省的費用一半用做軍費,但裁減了部份驛站後,情況並沒好轉,官吏仍舊在驛站大吃大喝,公車私用,許多驛站就要驛卒承擔這超出的部份,於是許多驛卒隻能逃走,結果就是導致驛站係統癱瘓,倭寇襲破福建興化城,十萬火急的消息,卻在驛路上跑了一個多月,才到北京。

最後驛站改革失敗,僅僅五年,一切重回原軌。

到萬曆年間,張居正又開始改革驛站,他不從限製費用著手,而是限製官員權限著手,頒布新管理條令,處罰了幾十個官員,把驛站改革,納入到各省督撫的考核之中,最後,確實成功的節約了三成開銷,每年節省百萬兩銀子,隻是在他死後,一切又恢複原樣了。

崇禎時,又削減了六十多萬兩驛站開銷,一次裁減六成驛站,而且是在幾個月內完成的,沒有提前安置好裁撤驛丞、驛卒們,直接一刀切,而且一次裁了兩萬多驛卒後,地方官府有許多仍然還在向百姓征收驛站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