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771章 明末邊軍一小兵(1 / 3)

“萬裏長城萬裏長,長城腳下是故鄉。

宣府長城一千裏,墩台個個訴衷腸。”

宣府,永寧。

北口墩,五丈高的煙墩矗立八達嶺上,因為八達嶺在居庸關之北,故也稱為北口墩,距長城不遠,墩台方形,七米見方,東西兩側各有一三尺多寬下城馬道。

天微微亮,墩兵趙永勝吹了聲口哨,把趴在墩台上一角的黑狗喚醒。

北口墩裏有七個墩兵還有三隻動物,一隻黑狗,一隻白貓還有一隻公雞,別看這三隻小動物,那可是有編製的,還有固定的口糧。

趙永勝原叫趙栓子,是宣府獨石堡人,從小在燕山放羊,屬於是衛所軍戶餘丁,他二十多歲的時候被勾選入軍,當兵數年,但卻飯都吃不飽,後來逃跑投奔口外馬賊,經常在宣府一帶搶掠。

再後來他們被明官軍圍剿,頭領被殺,他們四散躲藏,後來投了闖軍,沒多久清軍入關,又隨部降清,被整編為綠營,下山西打過仗,但韃子綠營的餉也沒領多久,也開始欠餉,他便幹脆又當了逃兵做了土匪,與一群人活動在延慶永寧一帶。

清軍屢次圍剿,最後他又往太行山投了明軍,這麼兜兜轉轉多年,到如今成了宣化省巡防警備營下的墩兵。

北口墩的七個墩兵,都是跟他出身差不多的。

摸了摸黑狗腦袋,趙永勝拿來柳筐,黑狗默契的跳進筐裏坐好,趙永勝拿繩子將筐放下墩,等了會,才起身往下觀望。

黑狗跳出筐子,左右觀望了下,然後小跑起來,圍著墩台轉了一圈,然後對著墩上的趙永勝狗叫三聲。

趙永勝又小心的觀望了一圈,確認墩下安全沒有埋伏,這才下了墩台,取了水桶扁擔,然後打開墩門去挑水。

煙墩不大,卻很重要,這是長城防禦係統的重要一環,煙墩也叫烽火台。一般有四種類型,緊靠長城兩側的為沿邊烽火台,向長城以外延伸的稱為腹外接火烽火台,向內地州府城深層聯係的是腹內接火烽火台,沿交通線排列的是加道烽火台。

北口墩是緊鄰八達嶺長城,位於居庸關北的煙墩,也是四種墩台的大多數類,方形,七米見方,距長城牆一丈,四周包磚,五丈高。

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警戒,負責烽火傳訊。

大明最重北邊,沿長城設立了九邊重鎮,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駐紮重兵,分區分段把守長城。

宣府長城東自永寧路四海冶禦靖北台,接古北口黃花路邊界起,西至張家口協西陽河鎮口台,接山西大同新平路平遠堡邊界止,長一千零一十五裏。

沿著長城邊牆,還修了大量的煙墩,如有敵來犯,白天燃煙,晚上舉火,互相救應。

居庸關是北京西麵最重要的閃隘,處於燕山和太行山之間,扼守重要通道。

而八達嶺居高臨下,地勢險峻,居庸關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所以大明極重視八達嶺口,一座不大的關城,卻派重兵把守,周邊還有許多墩台,以保萬無一失。

叫門天子土木堡之前,宣府、大同兩鎮總共墩台也不過三百餘座,但在土木之變後,宣府大量增加長城墩台,曆時七十年,到嘉靖時,沿邊墩台已達一千零七十二座,腹裏墩台六百五十座,鎮城腹裏墩台五十四座,總共一千七百七十六座,翻了數倍。

趙永勝挑著水桶去打水,一邊走一邊唱歌,黑狗揚著尾巴在前麵開路,一人一狗行走在清晨山間。

墩裏有儲水,但儲水不多,所以平時隻要沒敵情,天亮第一件事都是去挑水,七個墩兵輪流負責挑水,要保證墩裏的儲水一直是滿的。到了冬季,則儲雪儲冰。一旦敵襲,墩台緊閉,就出不了門了。

晨風帶著凜冽的寒意,如同刀鋒刮過臉頰,趙永勝唱著歌,“野狐嶺外月蒼蒼,萬裏城西路渺茫,行過墩台聽人說,草頭昨夜有微霜。”

黑狗跟著狗叫回應。

“高莫高似總離墩,眼裏灤河清又渾,添土築墩高百尺,得見阿娘朝倚門。”

打水的路很遠,挑一擔水往返許久,極費力氣,這是個辛苦活,不過衛所軍戶出身的趙永勝倒是習慣了,這位衛所窮苦軍戶出身的男人,當過兵做過匪,投過闖軍降過清,又投了明軍,亂世裏如草根浮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