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72章 元老(1 / 3)

門山島。

朱以海親自到海邊迎接張國維、劉宗周等一眾大臣。

君臣見麵,都互相打量許久。

“又見老大人,身體尚安否?”

朱以海先向張國維問安,須發花白的張國安剛才打量朱以海許久,眼中有異色。說來兩人不是頭次見麵,甚至是有些淵源的。

張國維在北京淪陷前一個月奉旨出京,前往江浙募兵籌餉,還順帶兼了個差事,就是和太監龐天壽同去山東兗州順路給鎮國將軍朱以海宣旨,冊封其為大明第十一代魯王。

時隔不過一年多,張國維卻幾乎認不出當初印象裏那個年輕人了。

判若兩人。

那時的朱以海是一個談吐不凡胸懷抱負的年輕宗室,不過雖胸有抱負但有幾分誇誇其談略顯浮誇,甚至好客喜奢愛講排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位魯王殿下,雖能放銃打炮,但卻又還留著長長的指甲,甚至還向他展示過他收藏的百多副金玉各種珍貴材料製成的指套。

魯王的指套能跟潞王的古琴一爭高下,雖不如潞王古琴三千張,卻也有指套八百副。

那時張國維對這位的評價是宗室裏難得有抱負的,但有幾分高高在上不知民間疾苦,可這段時間,他聽說了許多魯王的種種行為,卻總跟印象中那個人對不上號。今日一見,他更直觀的感受到了這種變化。

原以為外麵傳說都是過於美化誇張了魯王,現在卻從他身上明確的感受到他的變化。

“老臣還要留此殘軀,為大明和殿下奔走。”

朱以海扶起張國維,感慨道,“當日老大人奉旨南下,途經兗州宣旨,你我隻怕都想不到這天下劇變如此,短短一年間,大明江山傾頹,岌岌可危也。”

“幸有殿下英明神武,力挽狂瀾!”張國維道。

“老大人就不必拍孤馬屁了,孤現在所做的也不過是盡力而為,但仍然還是實力懸殊,隻能勉力求存,幸得有老大人等出山相助,讓孤又增添幾分信心。”

張國維聽的這話十分感慨,大明真出了個好監國。

“臣等趕到餘姚,殿下卻已渡海,隻得一路追隨而來,臣有一勸,請殿下回紹興登極正位。”

朱以海搖頭。

他看著張國維、劉宗周、祁彪佳這些極有名望的大臣,“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曾說,王業不偏安,孤非常讚同。”

“尤其如今,偏安是不可能的,王業不偏安,中興在進取!”

一邊的劉宗周聽到這話,忍不住擊掌上前。

“殿下進取之心臣等讚歎,去年南京建號,臣曾上疏奏請,說今日形勢江左非偏安之業,宜進圖江北。淮安、鳳陽、安慶、襄陽雖立重兵,尤重在鳳陽駐親征之師,東扼淮、徐,北控豫州,西顧荊、湘,而南去金陵亦不遠,以此漸進,秦晉燕齊必當響應·····”

“劉公這道奏疏孤也拜讀過,深以為然,尤其是那句,今日之事,非討賊複仇,無以表陛下渡江之心,非決策親征,無以作忠義之氣。當初孤拜讀後,頓覺全身毛孔張開,為之顫抖。一直牢記在心,不敢忘也,所以如今孤監國之後,首要之事便要渡海親征北伐!”

劉宗周來是要勸朱以海回紹興或台州的,沒料到現在朱以海居然把他當初勸諫弘光的那些話拿出來堵他嘴,倒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讓他無言以對。

朱以海左手挽起張國維,右手挽起劉宗周,道,“當初烈皇殉國,南京擁福王建號,也曾眾正盈朝,文武兼備,一眾大臣各獻金玉良言,可惜弘光未能采納施行也。東南局勢崩潰,天下危如累卵,再容不得半點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