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651章 千官外放(2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如今還開始搞起黨爭,甚至覺得老東林們不行了,他們要接過旗幟。

“都是忠義賢良,家學淵源,不過就是欠了些曆練。”

朱以海也終於拋出了他真實的目的。

“如今不少名門子弟年輕俊傑,在中央也行走曆練了幾年,但還欠缺地方基層的實幹經驗。

古人雲,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他們未來要走的更遠,站的更高,這基層經曆必不可少。

否則慢慢的就流於表層,陷於空談。

朕不希望這些滿懷熱血的年輕俊秀,在京師在部院裏空耗了熱血,所以思慮許久後,決定要給他們更多機會,讓他們下去擔當重任,執掌一方,曆練紮實。”

“既要有京師部院侍郎省府布按的上層經曆,更得有底下州縣實幹經曆,部院的郎中員外主事做久了,也得需要在府縣擔任主官曆練,這是完全不同的做事方式,隻有更全麵曆練,將來才能成為尚書、學士。”

皇帝直接拋出最終計劃。

他計劃把一千名中央部院和省藩臬衙的年輕俊秀,送到地方基層曆練。

這一千名年輕俊秀基本上就是那些名門子弟們,尤其是東林複社的,上至極有名望的四公子,如侯方域冒辟疆方以智陳貞慧,下到如侯氏的玄演玄潔玄方玄洵,還有陳子龍夏允彝等這些東林複社巨子們的子弟。

大多是如今掛著行人司行人,或是翰林院編修,或是庶吉士,或又各部主事等職,還有已經是給事中、監察禦史、員外郎、郎中了,這群人要說學問本事,其實都還不錯,基本上都有崇禎朝的秀才功名,甚至有舉人功名的。

當然,也有些年紀也不小的,如顧鹹正等,以前就當過知縣了。

這一次,朱以海打算好好的把他們下放曆練一下。

三品的六科掌印的四公子侯方域四人,直接去台灣,分任台灣四府的同知,正五品,原本朱以海打算讓他們去當知府的,後來想了想,改為佐貳官同知,而且不是第一同知,而是第二同知。

他還考慮或者幹脆改兩同知為長史和司馬,讓下去的任司馬。

除了這四位名望極高的四公子去台灣當第二同知。

還有上百個在朝中任職給事中、禦史等四五品的官員,這次也要貶到各地任府同知,都是第二同知。

同知為知府佐貳,負責分掌地方鹽糧捕盜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撫綏民夷清理軍籍等等事務,有的還會派出分衙辦事。

這是真正的理事官,麵對的會是一堆具體的庶務。

這批官員去各地當同知,而那些員外主事翰林庶吉士等,朱以海則直接派他們到各地去當縣丞,基本上也是第二個縣丞,還是派出外駐的縣丞。

甚至更低些的八九品官,這次更是要直接下放到地方直接做副鄉長副鎮長。

“不經州縣,又如何能真正曆練出來,將來又如何執掌部院,甚至入閣輔政呢?朕對這些年輕俊秀充滿期望,不希望他們再在京師部院裏消耗青春和鬥誌,讓他們到地方上,真正負責一塊具體事務,好好幹,奮力幹,擼起袖子加油幹,幹出一番真正的成績來,也深入民間底層,充分了解民間疾苦,知曉實事民生,將來建言獻策,甚至擬定政治的時候,也不至於空泛,脫離百姓。”

“朕此前對禦營的將士們也是如此,軍中基層優秀的戰士送入軍校培訓,然後再提拔為士官。優秀的士子們從軍,也會先在軍校學習指揮、參謀,然後隨營幫辦軍務,等累積經驗後,再下放營哨,由副職做起,累積足夠經驗,再成為一級主官。

我們朝廷雖有科舉取士,但也向有實習行走的慣例,但僅僅是在大衙門裏行走幾年,還是不夠的,還得沉下去。

這次一千俊傑下放到府縣,隻是第一批,以後將成為定例。

今年馬上要開的第二次會試常科,還有第二次恩科,錄取的進士們,也都要先經過三年行走實習,考上庶吉士的也要在翰林院再學習三年,散館後,仍要在部院行走實習的。

以後,沒當過鄉鎮長縣丞的,不能當知縣。沒當過知縣的,不能授知府。沒做過知府的,不能授布、按。

不曆經布按,不得為巡撫總督。

沒做過巡撫總督的,不得任尚書、學士。

就算是六科給事中和十三道禦史,也必須得有過知縣經曆方可授任!”

皇帝這番話說出來,可就有幾分非常驚人了。

這意味著以後就算兩榜進士正途出身,甚至庶吉士,沒在最底層當過鄉鎮長或縣丞,那就知縣也當不上,沒做過知縣,那科道言官也做不了?

甚至影響到將來成為督撫、尚書、大學士?

或者說,以後兩榜進士,居然也得從鄉鎮長或是縣丞幹起了?

。您提供大神木子藍色的海上升明帝起點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