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748章 關外六省(2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現在放棄倒是容易,但以後可能就成隱患。

大明以前對蒙古,要麼就是打,要麼就是拒,反正就是敵國外國,建虜雖然立國沒多少年,但一路打過來的,打跑了林丹汗,拉攏征服了蒙古右翼諸部,設立的盟旗製度其實挺先進的。

這是在蒙古成吉思汗設立的萬戶製,和蒙古習慣的會盟製基礎上設立的,是有很大基礎條件的,結合清八旗製度,建立一套盟旗製度。

既是籠絡各部,也是分化控製。

定製於皇太極,成熟於多爾袞,發展為六處會盟,也就是內劄薩克蒙古六盟。

蒙古的萬戶部,是一種很不錯的軍事組織製度,以百戶、千戶、萬戶這樣的層級結構,可以快速凝聚和分散遊牧部落的家庭組織,還不會怎麼影響日常單獨的遊牧生活。

蒙古人遊牧最大特點就是獨立地放養畜群,特別是馬群,如果畜群相距太近或是畜群太大,都會增加相互間競爭,從而導致畜群數量、質量下降等。

而如果規模較小,相對孤立的部落,又容易受到其它部落的攻擊,這也是草原上部落之間經常交戰的原因。

所以圍繞著草場,部落間總是矛盾不斷,後來成吉思汗時建立百戶千戶萬戶製度,推行的是瘋狂的對外擴張的模式,通過征服其它地區,獲得更多的草場。

到了明末的時候,蒙古早就已經分裂倒退,以族姓為代表的部落製度,重新占據了統治地位,內部鬥爭和分裂加重。

差不多就是蒙古失去了中原集權,回到了部落割據時代。

後來建州女真對蒙古右翼分化拉攏,逐個擊破,科爾沁部土謝汗表示順從後,皇太極趁勢派大臣與科爾沁十旗會盟,議定和頒布了有關出征、驛遞及審案等方麵的事務,這是清廷主導下的正式會盟,這次會盟還規定了會盟時間、地點及職責等。

隨著後來建州軍事上的節節勝利,越來越多漠南蒙古各部歸附滿清,他們對蒙古的控製也加強。

到了後麵,滿清對蒙古諸部進行遷移、打散等方式,把一些大部落遷分成許多小部落,甚至由幾個不同部落的小部落組成一個旗,然後再由不同部落的旗,組成一個盟。

入關前,定下三處會盟,每三年一次,入關後,又增加三處,形成六盟。

每次會盟派大臣主持,而各盟、旗,都由清廷冊封盟長、旗長劄薩克等,又實行聯姻製度,宣揚滿蒙一體。

滿清的這個盟旗製度推行的很順利,關鍵一是會盟有蒙古傳統的基礎,二來是滿清保障了蒙古部落王公貴族們的利益,特別是通過上層的聯姻,讓蒙古也成功進入了統治階級。

而其旗的編製本身,也適合蒙古部落的遊牧特點。

在明末清初,蒙古內戰不鬥,特別是林丹汗意圖武力強行征服諸部,恢複蒙古大汗中央集權的那一套方式,引的諸部不滿,而夾在明清戰爭中,蒙古諸部也大受損失,最終被女真半打半拉的招撫,也是理所當然了。

相比起以前明朝簡單的給歸附的蒙古、女真部落設衛,滿清的這種盟旗製度明顯要先進一些,幹涉管理更深,影響力控製力也自然更強。

盟旗製度與西南土司製度,其實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是按照各地不同傳統因地製宜而製訂的統治製度。

“首輔若是擔憂蒙古、女真部落不肯歸附,那麼先禮後兵,先打後撫,招撫後將他們適當的拆分重組,遷地安置,置都護府,定期會盟。下設都督府,劃界遊牧,朝廷委蒙古王公們為都護、都督,同時朝廷派長史、司馬等去任職,負責協助比丁、戶口登記、訴訟裁決、進貢、互市、驛遞等事務。”

在一些重要的地方,比如說承德、大寧、平泉、赤峰、察罕等地,朝廷設立屯鎮,甚至建立省城、府城、縣城等,沿交通要道或是主要的河穀,建立一條驛路,沿驛路不僅設立驛館遞鋪,還要建立軍堡兵站,移漢民屯墾放牧等。

就跟以前大明對雲貴地區的統治開發一樣,冊封土司,但同時設立驛路,沿驛路設衛所駐軍,移民安置。

隻要能打通一條路,維持這條交通線,那麼也就能夠初步把整個地區都給控製起來。

這條線,由一個個節點組成,這節點可以不斷的擴增。連點成線,以後還能再開枝散葉,建立新的支線。

“告訴張國維,既然拿下了遼沈,那就一鼓作氣,繼續出擊,先把遼河平原掃平,然後周邊山區,還可以向上遊的東西遼河地區進軍,那些不肯歸附的蒙古、女真,都可以掃平。”

“那些願意歸附的,既要適當安撫,也要順勢拆分重編成都護、都督府,朝廷還在那些地方,擇一些要地,設立軍堡屯鎮等。”

皇帝最終還是選擇了朱大典的方案,遼東、遼西、渤海、承德、宣化、綏遠,關外六省。

。您提供大神木子藍色的海上升明帝起點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