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752章 舊閥(1 / 2)

“北京城外,都還有許多田地荒蕪著,除了京津兩城,和兩城間的運河兩岸現在恢複了些熱鬧,有了人煙,其它許多地方現在都還空蕩蕩的,京畿之地,怎能如此呢,必須移民以充實京畿。”

武英殿上,朱以海直接提出了移民計劃,以恢複京畿地區,甚至是燕晉遼因戰爭而導致的無人現狀。

據說明朝人口頂峰是在萬曆末,有說達一億多人口有說達到兩億,不過官方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七千餘萬,但後世普遍認為實際過億。人口峰值基本上就是在萬曆末和天啟年間。

基本上推測都是在一億多到接近兩億間,甚至在清入關占領全國後的穀底人口,都還有一億兩千萬左右。

同時代的歐洲擁有兩三萬人口便能稱為大城市,而在明朝兩三萬人口的隻能算一般城市,而且晚明時城市人口比重較高,城市化率能達到百分之八,晚明的城市人口就有一千五百多萬。

之所以出現官載人口數據較低,主要還是在於明代稅役製度下,讓百姓做逃戶,直接投獻寄名士紳豪強,另外有許多人口也不在朝廷的統計上,種種原因就導致實際人口遠低於官方。

後來韃子搞攤丁入畝永不加賦,人口大爆發,其實也不完全是大爆發,而是因為攤丁入畝後,相當於取消了人頭稅,百姓無須再隱瞞戶口人丁,也不需要再寄名投充到士紳名下,大量的隱戶登記入籍,並且沒有了人頭稅的壓力後,窮人百姓也放開了生育。

這方麵朱以海是深有感觸的,他在浙東起兵後,便立馬開始推行推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等新政,取消了原來繁雜沉重的各種役,統一折為丁銀,衙門出銀雇人代役,而丁銀攤入田畝,實際由地主們承擔,工商也承擔部份,使百姓從明末沉重的稅賦和勞役中解脫出來。

加之打擊寄名投充,罷撤軍戶、匠戶皆歸為民籍,使的各地戶籍人口數量都大漲了許多。

“朕擬,所有在京官員、所有駐京將士,都應當把家眷遷移來京畿落戶,朝廷按官員品級,將士階銜,直接分授他們田土安置,

另外所有授爵的勳臣,五品以上實職官員,在外任職者,也當將家眷遷移落戶京畿。”

皇帝的這話說出來,參與此次武英殿廷議的大臣們,倒是沒太大反應,因為這本就在預料之中的事,之前太子代天子北巡,針對京畿空虛這事,堵胤錫等也開始在商議對策,移民是必然之事。

如何移,也不是什麼難猜的事。

當年明太祖北伐,一路北上,打下大都後,也對山東河北等地進行了數次移民,後來朱棣靖難成功後再遷都北京,同樣又對北京進行了數次大移民。

他們的移民,就是官吏豪強大戶商賈,甚至軍民流民等都遷。

京官勳臣將領,還有駐京的士兵等遷移家眷到京畿落戶這幾乎是必然,雖然說許多大臣們可能家在各地,未必願意這樣遷移,但情況擺在這。

隻是大家沒料到,皇帝的移民計劃,比他們預料的還要更猛些。

所有實職五品以上內外職事官,所有授爵的勳臣,加上駐京畿的將士,都要遷移落戶。

範圍有些大。

當然,這種遷移,其實一般也就是限官員將士本身,並不需要把他們整個家族都遷移來。

朱以海接著又說道,“紹天元年以前,大明曆朝所賜爵勳臣之家,如今未在朝有官職爵位者,全族須遷移來京落戶。”

文安之坐在那不動聲色,其實皇帝之前已經在乾清門總理處跟他們這些總理大臣們就此事商議了許久,皇帝有意要仿漢代陵邑製度那樣,把地方上的一些高門大族遷來京城。

對現在朝中授爵任官的那些地方高門大姓,朝廷是隻要求他們本身遷移京城落戶,不強製要求他們的族人遷移入京,願意來的聽其自便,也會給予一些分田給宅基地的優惠條件,不願意來也不勉強。

但對大明朝以前那些得過爵的家族,女兒曾經入宮為後、妃、嬪的家族,以前有子弟在朝中任過五品實職的家庭,還有得過武官世職的家族,隻要還在的,且現在紹天朝中沒爵,沒五品以上,沒在京戍衛的,這次都要強遷入京。

基本上那些以前的勳臣後戚,世襲武官,高級官僚家族,到此時還在的,那肯定基本上都是地方名門望族大戶,起碼也是個中等以上地主。

這些人不管是因為之前降順還是降虜,又或是早些年沒落了,還是其它原因現在沒在朝中任職,或是任職不高,他們仍然還會是地方上的豪強。

就比如之前南京城裏那些勳貴,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臨淮侯李弘濟、靈璧侯湯國祚等一堆公侯伯爵們,與錢謙益等開城降清。

這些人有些後來去了北京,但基本上都沒得到重用,後來基本又回南京,在南京戰役裏,被嚴我公一個個全坑死了。

南京光複後,朱以海對這些人的處置其實還算仁慈,基本就是沒收了以前朝廷賞賜給他們的田地,清理收回了他們侵占的軍田官田等,又令接受的寄名投充地等退還,然後把賞賜給他們的宅子收回,至於其它的則還是網開一麵,讓這些家族保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