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594章 紅線(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你回去任巡撫,主政一方,一定要掌握好方向,民生要搞好,但經濟更要發展,要想辦法給百姓增加收入,也給朝廷多添稅收。

你們在大後方,給前線輸送糧食,上繳稅銀,甚至造船造炮,提供銅鐵鹽,就是最大貢獻了。”

張煌言連連點頭。

他本是浙東士人,早習慣工商發達帶來的繁榮好處。

這兩年,因為戰爭,也因為饑荒,所以一直強調保糧食種植,解決饑荒,因此要求糧田是種糧為先。

大大減少了經濟作物。

以往環太湖江南地區,曾經的魚米之鄉,江南糧倉,甚至因為棉紡絲織業的發達,所以幾乎家家戶戶都是種棉花種桑樹,糧食還全靠江西湖廣供給。

因為種棉桑等收益更高,蘇杭等發達的絲織棉紡業,需求太大,自然就使的江南百姓不種糧。

而湖廣江西也是魚米之鄉,他們工商織造等業不發達,百姓習慣種糧,然後銷往江南,也有不錯的收益。

韃子入侵,中原動蕩。

以往的這種模式被迫中斷,大家連飯都吃不上的時候,誰又還顧的上再養蠶織絲。

不論是韃子還是明軍,都是要求田地都種糧,以滿足軍需,維持戰爭。

不過朱以海畢竟是穿越者,也清楚知道如果隻搞農業,廢掉工商,後果是很嚇人的,這種事情也隻能短期為之。

否則很難長期,畢竟就算隻顧軍事,也不是隻要糧食就夠的,也還得各種武器裝備等等。

更別說,打仗除了耗費糧食,更耗費銀錢。

所以這兩年,朱以海也開始在江浙等地,慢慢的放開種植限製,不斷的擴大或者說恢複經濟作物的種植,雖然放開的比較謹慎,一點點放開,始終要求保證糧食安全。

但大趨勢是好的。

廣東做為大後方,保證糧食自足,再適當的給朝廷上繳量的同時,加大恢複工商,恢複經濟作物甚至養殖業等,這是必須的。

廣東一個佛山鎮,在明末的時候,其冶鐵製器的能力已經非常驚人,廣東以往出口的鐵器極多,僅是鐵鍋鐵壺,就名揚海外,外貿出口量驚人,創造極大利潤,帶動著燒炭、挖煤、珠江運輸、鐵礦開采等一係列產業發展。

一個簡單的算法。

種一畝桑葉,養八九筐蠶,一個婦人,忙碌一年,可以養好幾茬,這些蠶大約能繅八斤絲,可以織二十匹綢。

良田種麥穀,豐年每畝縱收二三石,不過值銀二三兩,若種桑葉,每畝采葉養蠶可收水絲八九斤,值銀十五六兩。

如果種棉花,籽棉畝產八十斤左右,市價百斤銀二三兩,每畝種棉收入也有二兩左右,婦人織棉布,日織一匹,若是再加半夜,熟練的能織兩匹。

如果種煙草,也是收益數倍於稻麥。

種桑養蠶的,絲貴的時候,養蠶一筐就能當種一畝糧的收益。

市價好的時候,種桑養蠶是種稻收益的四五倍甚至十幾倍。

所以當糧食問題沒那麼緊張的時候,必須放寬限製,給百姓恢複經濟作物,既是給百姓增加收益,同時也為市場提供活力,更為朝廷多得稅賦。

當然,這裏麵始終也還有個度。

晚明起,江南地區就是已經無序亂種了,為了經濟收益,農民會把所有的地都種經濟作物,連自己的口糧都買的吃。蘇州、鬆江、杭州這些江南大城,已經完全依靠湖廣江西等外地糧。

甚至本地都沒有什麼存糧,每次稍發一下洪水什麼的,城中沒有糧食運進來,就會糧價大漲數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