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659章 新內閣新首輔(1 / 2)

皇帝下詔,舉行廷推。

六部尚書、侍郎,都察院都禦史、諫院諫議大夫、大理寺卿、通政使、國子監祭酒,加上內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翰林學士、六科掌印都給事中、十三道掌印監察禦史、奉天府尹、山東總督兼巡撫等一幹重臣,出席廷推。

所謂廷推,就是廷議推舉。

“聽聞宋首輔自請外放,已定雲貴總督兼雲南巡撫?”

蓬萊宮待漏房,不少大臣已經得到了這消息。

“陛下莫不真要換閣?”

“我倒奇怪陛下怎麼會舉行廷推!”

大家已經漸漸習慣了紹天大帝的獨裁專製,現在突然要廷推,他們還有些不太習慣了。

以前朝廷用人,中低級官員的任免是吏部職責,對低於三品的一些重要官職,吏部的內部有部推,由吏部尚書和左右侍郎,會同分管各司的主事郎中們集中會議,討論出合適的侯選人,最後由尚書本人決斷。

而對於三品以上大臣,一般由皇帝欽定。

不過對於一些有爭議較大的情況下,才會廷推。

廷推也是廷議的一種,廷議議的是軍國大事,如今漸被總理處取代,明中期以來,文官政治越發成熟。

尤其中後期的文臣,不僅在推選官員時有自己發言權,而且在各種國家大政上都能反應自己意見,並為此設立部推、廷推、廷議等各種製度。

不過廷議和廷推其實召開的時候並不多,前者主要討論立儲、國家大典、邊關重要軍事等,後者則主要是三品以上重要官員人選爭議較大時,

說白了就是皇帝勢弱的一種表現。

朱元璋、朱棣這樣的強勢帝王,大權獨攬,這種製度是不可能的。

仁宣時也較少例子。

直到英宗後文臣勢力大漲,後麵的幾任帝王又平庸倦政,才讓本來高度集中的皇權撕開了口子,直到弘治以後,這樣的製度才成慣例。

可朱以海起兵以來,我行我素,哪會受這些束縛。

初時,一直領兵在外,三品以下官倒是由部推,可三品以上基本上都是皇帝直接欽點。

不過就算是在崇禎時,廷推、廷議後文官也隻是向皇帝提供方案建議,或者提出人選,最終裁決權還是在皇帝手裏的。

比如說劉鴻訓他們那次廷推閣臣,就是讓廷推了十個人選,最後皇帝拿筷子夾了六個名簽,十選六,拜為內閣大學士。

皇帝也可以完全對大臣的方案和人選置之不理,憑個人喜好來決現,雖然完全駁斥的情況不多,但廷推廷議在明末時確實還是很有影響力的一種政治製度。

可在紹天朝,這套已經被放棄不用許久了。

現在皇帝突然要廷推,還是在最近這種敏感時期,也不免讓人驚訝的。

等內奏事處宦官過來宣旨,領他們過宮門入殿麵聖,到了殿上,他們才知道這次廷推的內容。

內閣六位殿閣大學士,以及協辦大學士,全部一任滿,要換閣。

換閣。

換一屆新的內閣上台輔政。

皇帝讓大臣們先廷議一下,這新內閣人選,以及舊內閣的大學士們的去處。

雖然在待漏房已經有人說首輔宋之普要去雲南,但現在六個閣臣全要退,這就太驚人了。

現任六位閣老,首輔宋之普,次輔祁彪佳,然後是張國維、陳函輝、柯夏卿和於穎。

這個內閣班子是首任內閣,從監國時到登基後,比較穩固,功績也是擺在那的。本以為,會繼續下去,誰知道現在要全換掉。

淨鞭響起。

皇帝身著九團龍袍出現,坐下後,開門見山直言本屆內閣勞苦功深,不過首輔提出三年任滿換閣,皇帝深思熟慮後決定采納,換閣,讓大臣廷推。

“這次廷推是要選新一任內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暫定各六員,重新推選組成新一任內閣。

以後內閣三年一任。”

皇帝話鋒一轉,卻又提醒大臣們,新一任內閣,並不是說一定要換人。

重點是以後三年一屆,大學士有政績身體強健者仍可會推連任,最多可任兩任六年。

大家疑惑,不是換閣嗎,怎麼又說連任?

但多數人知道宋之普都要出外,所以這次肯定要全換的。

紹天朝大學士是正一品,位極人臣,現在換閣,如何安置史無前例。

“朕提議是內外交流。”

“大家先推選一下新一屆內閣的首輔!”

朱以海的內閣換屆重組,並沒有太過前衛,沒有說選個首輔,然後讓他提名新內閣成員們。

殿上一眾會推大臣們,也沒想到這次會變化這麼大。

麵對皇帝直接開始的會推第一項,推選首輔,大家也隻好順著開始商議。

吏部尚書、內閣學士兼翰林學士,協理大臣徐石麒第一個提出人選,“老臣以為宋首輔在閣三年,從龍起義,勞苦功高,有目共睹,如今也年富力壯,可繼續統領內閣,輔佐陛下,老臣推選宋首輔連任!”

黃道周、蔣德璟等協辦大學士也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