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814章 敦煌(1 / 3)

敦煌。

西出陽關無故人,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甚至大明朝一度被放棄的嘉裕關以西七衛地,長期被葉爾羌汗國統治著,回紇等也早隨葉爾羌改信。。,被稱為纏回。

皇帝在新年前,出嘉裕關,出玉門關,一路進了敦煌。

遼闊的大戈壁,連綿起伏的沙山。

目之所及,皆被白雪覆蓋,一片沙海雪原。

月牙湖邊,朱以海對敦煌有些失望。

這裏曾有燦爛的漢唐西域敦煌文化,可如今幾乎尋不到什麼影子,尤其是大明放棄關西七衛後,敦煌聯通西域中原的交通樞紐地位也不再了,尤其是在明朝,曾經漢唐時以漢人為主體的敦煌文明,也在曆經西夏蒙元後,漢人零星稀落了。

“朕這一路西來,心中想的最多的是歸義軍。晚唐之時,張議潮推翻了當時吐蕃貴族在沙洲持續了六十年的統治,他建立歸義軍,此後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裏,戶百萬之家,在河西走廊持續了一百一十年,從晚唐一直到了北宋仁宗之時,何其了得?”

在隋唐之時,西域還有個高昌國,也是由中原漢人建立的,可相比之下比起這個歸義軍卻相差甚大。

最讓朱以海佩服的地方在於在唐末那個時候,張議潮能夠在起兵奪取河西後,還能夠入朝,可惜在那個時候,歸義軍的起義和內附,對於當時病入膏肓的晚唐朝廷來說,也是複雜萬分的,他們既欣慰又憂懼,天高皇帝遠鞭長莫及。

文安之陪皇帝坐在月牙泉邊,

敦煌是一片綠洲。

四麵黃沙,曾經這裏也十分輝煌燦爛,是絲路要道,但後來玉門去伊吾、哈密已經不需要經過這裏了。

這裏也就此衰弱。

漫漫黃山堆積,似乎隨時能把這片綠洲淹沒,可神奇的是敦煌卻千年長存。

“張騫出使西域,向漢武帝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漢武帝元鼎六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至今一千七百六十一年也。”

“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陪坐在一旁的洪承疇笑著開口,“下官來河西後,倒是聽說過另一個說法,據說敦煌並不源於漢語,山海經中敦薨是敦煌最早稱呼,而敦薨是當地土著語音譯,據本地的一些傳說,敦煌本是都貨羅之譯。

都貨羅便是當時居住在敦煌、祁連間的月氏人,都貨羅也譯為吐火羅。”

月氏人曾是西域一支輝煌的民族,他們躲避匈奴西遷到中亞,後來便建立了貴霜帝國,唐代的時候,在中亞還有吐火羅國,大唐還曾設立過吐火羅都護府,位置就在錫爾河流域和阿姆河流域,阿富汗北部,巴基斯坦的西北,以及伊朗的東北等地。

文安之則道,“敦煌曾經確實居住著月氏人,也還有烏孫人和塞人,更早則是羌戎在此遊牧。”

匈奴人趕走了月氏人,占據了整個河西走廊。

然後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右擊匈奴,使整個河西走廊首次納入華夏版圖,增加了河西四郡。

漢代絲綢之路自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繼出玉門關和陽關,沿昆侖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為南北兩路。南線從敦煌出發,經過樓蘭,越過蔥嶺到達安息,西至古羅馬。

北線由敦煌經高昌、龜茲、越蔥嶺而至大宛。

漢唐之際,還又沿天山北麓開辟了一條新路,由敦煌經哈密、越伊犁河,而至拜占庭帝國。

在漢唐時代,西域絲路可以說是中西方文化傳播交流的重要路線,也是最繁忙的國際貿易路線。

直到晚唐之時,先是吐蕃占據河西走廊,然後歸義軍收複沙州,一度統治河西十一州,後來收縮割據瓜、沙兩州,曆經張氏、曹氏統治百餘年。在回鶻汗國滅亡後,大批回鶻流落河西走廊,最終歸義軍被沙州回鶻取代。

“朕以前讀史書,總對漢唐之西域向往無比,可如今來,居然發現這裏已經找不到半點漢唐的痕跡了。”

吳三桂在一邊道,“陛下若想在敦煌尋訪到漢唐遺跡,則隻能去南邊的莫高窟,那裏有近千個石窟,裏麵有許多壁畫、彩塑,也能看到唐宋的木構窟簷。”

朱以海也早聞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的莫高窟的大名,據說在混亂的近代,有一位道士住在其中一個石窟裏,有天意外發現了一個掩埋許久的藏經洞,裏麵有無數的經卷、圖畫。他上報縣令,縣令卻嫌棄這些破舊玩意,他們知曉沒有金銀珠寶隻有些舊經卷圖畫,也不是什麼名人字畫後,便連點運去省城保存的路費也不肯出,隻讓那王道士封存起來。

那位王道士據說幾乎是個文盲,本是湖北麻城人,後來在甘肅當了兵,為了謀生又做了道士,在那個亂世,縣裏讓他一個半真不假的道士管理敦煌石窟。

這個王道士在石窟當家,做做法事之餘,便是四處化緣,得到一些錢後,他就會找來一些當地的手藝一般的土匠人,用草刷蘸上石灰把洞窟裏精美的佛教壁畫給刷去,還會親自掄大錘把佛塑給砸掉,然後用泥巴草杆堆起靈官之類,因為他是一個道士,住在佛教石窟裏,所以想要改成道觀模樣,後來嫌棄一個個石窟太小,便想用錘子打通,結果意外砸出了一個藏經洞。

他不識字,拿了些去給知縣看,知縣找人鑒定,有人認為這些曆經千年的東西很有價值,是文化瑰寶,建議運去省城保存研究,可知縣聽說不是什麼名人字畫之類的便連點運費也不舍得出,直接打發了王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