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二十五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帝國(1 / 3)

1.亞曆山大第一與尼哥拉第一在位時代

俄羅斯與西歐之關係 五十年來俄羅斯與西部歐洲之關係漸形密切。其文化程度雖不甚高,然五十年來頗能盡力於改革以成近世之國家。至二十世紀初年頗有革命建設民主政府之傾向。國內名人之著作多流傳於國外。托爾斯泰(Leo Tolstoy)之名著尤受世人之傳誦。魯賓斯泰因(Rubinstein)及柴哥甫斯基(Tschaikowsky)之音樂其風行於倫敦、紐約諸城,正與在聖彼得堡與莫斯科同。即就科學方麵而言,門對爾依夫(Mendelyeev)之化學與麥奇尼可夫(Metchnikoff)之生理學在德國、法國、英國、美國,亦複負有盛名。俄羅斯人口甚眾,將來在世界文化上必能有所供獻。故西部歐洲文化如何輸入東部歐洲之情形不能不詳述之。

亞曆山大第一之參預西歐政治 當一八一五年亞曆山大第一自維也納會議返國時聲威殊盛,彼本有功於拿破侖之敗亡者,又能聯合西部歐洲各國之君主以組織神聖同盟(Holy Alliance),其得意可想。然彼之利害當然以本國為主。彼之領土占歐洲之大半,至於亞洲北部一帶之廣袤更無論矣。

俄羅斯帝國內部之複雜 亞曆山大第一之領土中人種甚雜,各民族之習慣、語言及宗教無不相異。有芬蘭人、波蘭人、德國人、猶太人、亞美尼亞(Armenia)人、佐治亞(Georgia)人及蒙古人。俄羅斯人雖繁殖於歐洲俄羅斯之南部及西伯利亞,在國內為數甚多;俄羅斯之語言文字亦通行於學校及政府中。然芬蘭大公國中之人用其本國語及瑞典語有同獨立之國。至於波蘭人則無日不回想昔日王國之光榮以冀其恢複。

當亞曆山大第一在位時代俄羅斯人多鄉居,蓋其時城市甚小遠不若西部歐洲諸城之宏麗。鄉居者大半皆佃奴,其狀況與十二世紀時英國、法國之佃奴無異。

皇帝之專製 俄羅斯皇帝自稱為“所有俄羅斯之專製皇帝”(Autocrat of All the Russias),故權力之大與法王路易十六同。宣戰媾和唯意所欲;任免官吏極其自由;對於人民則逮捕之,監禁之,放流之,殺死之,不受他人之限製。即俄羅斯之教會亦在其監督之下。為官吏者絕不作對人民負責之想,腐敗專製無所不為。

亞曆山大何以反對革命及維新 亞曆山大第一即位初年本懷維新之思想。然自維也納會議後態度忽變。漸畏人民之革命,與舊俄羅斯黨聯合以反對維新為事。不久俄羅斯皇帝並痛罵維新主義為幻想,有妨社會秩序之全部。命官吏盡力於新黨之抑製。檢查出版極嚴,新派之雜誌莫不被禁;大學中之教授科學者均被免職。然國人之留心西部歐洲革命運動者實繁有徒;誦西部歐洲之新書者亦正不一而足。

十二月之叛 一八二五年十二月一日亞曆山大第一忽去世。國內革命黨乘機而叛,即世稱“十二月之陰謀”是也。組織未當,不久即敗,其領袖頗有被殺者。

波蘭人之叛 尼哥拉第一(Nicholas I)既即位,極恨十二月之叛,故專製特甚。因專製太過,乃激起波蘭人之叛。昔日亞曆山大第一所頒之憲法至是竟違背之。俄羅斯兵之入駐其地者甚多。並強以俄羅斯人為波蘭之官吏。波蘭國會有所要求,俄羅斯政府亦每置之不理。波蘭人遂多組織秘密團體以謀恢複昔日之共和國。一八三○年華沙之波蘭人叛,占其城,逐俄羅斯之官吏而出之,設臨時政府,求援於歐洲各國。一八三一年一月二十五日,宣布獨立。

叛亂之平定 然歐洲各國絕無應之者。俄羅斯軍隊既入波蘭,亂事遂平。俄羅斯皇帝尼哥拉第一之對待亂黨殊為殘酷。撤其憲法,停其國會,廢其國旗,移波蘭人四萬五千戶於頓河(Don)流域及高加索山(Caucasus)中,波蘭至是遂夷為郡縣。

尼哥拉第一之深信專製 尼哥拉第一以為欲救宗教及政府之“凋零”,非維持專製政體不可,蓋人民之誤視破壞思想為文化者唯專製政體足以阻止之。俄羅斯之希臘教會及其教義非始終保存不可。國民應獨樹一幟以維持其過去之信仰及製度。其時朝廷官吏多以現代製度為滿足,不欲多所更張。

尼哥拉之抑製維新 尼哥拉第一借口於維持民族精神,盡力阻止維新主義之發達。國內官吏亦複抑製自由不遺餘力。凡關於宗教及科學之書籍均須經警察及教士之檢查;凡外國政治著作之輸入者則沒收之;其稍涉維新之處則由檢查者刪去之。官吏並公然拆閱人民之私劄。此種專製情形至二十世紀初年革命時方為之一變。

2.佃奴之解放及革命精神之發達

亞曆山大第二之即位 一八五四年俄羅斯因欲伸張其勢力於土耳其乃有與英國、法國戰爭之事。俄羅斯軍隊大敗,其在克裏米亞半島上之根據地塞巴斯拖堡(Sebastopol)為聯軍所占。戰事未終而尼哥拉第一死,其子亞曆山大第二即位。凡與敵言和澄清吏治以及增進人民幸福諸責任皆將由彼一人負責之。

佃奴之狀況 俄羅斯之人民半係佃奴。其生活之困苦與其身體之不自由實為進步及隆盛之障礙。為地主者每自占其領土之一部分,分其餘以予佃奴。佃奴一年所得幾不足以自給。為佃奴者每星期為地主工作者凡三日。凡有爭執訴諸地主,地主得自由鞭笞之。其地位之卑下而困苦與牛馬殆無以異。

農民之叛 佃奴因不堪其苦故常有叛亂之舉。當喀德鄰第二在位時代農民起而作亂,全國響應,平定之日死者極眾。當尼哥拉第一在位時代農民作亂前後不下五百餘次。日後政府雖防止極嚴,然叛亂之舉可斷其有增無減也。

佃奴之解放 亞曆山大第二深恐農民之再叛,決意解放國內四千萬之佃奴。幾經討論乃於一八六一年三月三日下令解放國內之佃奴。然彼又慮地主之損失過大,故對於解放佃奴之舉並不徹底。政府雖剝奪地主鞭笞佃奴及主持婚姻之特權,並禁地主不得強佃奴工作或納稅。然為佃奴者仍終身附屬於田地,蓋佃奴無政府護照者不得擅離其村落也。地主雖交出其領土之一部分,然佃奴個人仍一無所得,蓋所有田地仍屬諸村落之全體也。各村之地每於定期中重新分配於各戶,俾無永久占有一地之機會。

至於政府之對待地主異常寬大。不但規定農民有繳交地價之責,而且政府所定之地價亦遠較其真值為高。其價由政府代付,由農民分期償還。因此農民之自由與罰作苦工之罪人初無少異。故佃奴每有鑒於政府之虐待不願解放者。是時農民之叛亂者凡數百次,政府每用力以鏟平之。迫農民收受“自由”,並納地稅。

凡村中人口增加者則各人所分得之田地當然減少,生活之機會亦因之日減。今日俄羅斯之農民被解放者雖已六十年,而農民所有之地尚不及原來分配所得之半。農民常有餓死之虞,國課之征亦每不能應命,故一九○五年皇帝下令免其積欠,蓋明知農民永無補繳之能力也。不久又下令允農民得自由離其村落求工作於他處。同時並許其私有田地。古代村落製至是遂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