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3、臧克家:溶入泥土的“世紀詩翁”(1 / 1)

他走了,帶著一身的泥土,承載著兩個世紀的霞光。

被國際詩人筆會和中國詩歌學會分別授予“中國當代詩魂”與“世紀詩翁”的臧克家先生,於2004年2月5日與世長辭,享年99歲。

提起臧克家,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是《老馬》和《有的人》。這兩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被傳誦了半個多世紀,影響了數代人。這兩首詩可以說昭示著先生的藝術精神和生命情愫。1905年10月,臧克家出生於山東省諸城縣一個農民家庭,於二十世紀30年代初就讀於青島大學,其詩歌創作受聞一多、徐誌摩等影響。他於1929年12月開始發表詩作,至今已有詩歌、散文、小說、評論等70餘部麵世。貫穿先生70餘年創作生涯的,是積極擁抱社會現實的泥土情愫和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的抗爭精神。

先生的詩歌,首先是為農民而歌的。對於農民,先生具有極為深厚的情感,他將自己的生命情感給予了農民,融入了土地。他的詩作既帶有泥土的芳香,又蘊含著泥土的特質。因此,他被譽為“泥土詩人”、“農民的歌者”是受之無愧的。《烙印》、《泥土的歌》等詩作,是先生前期的代表性作品集。在這兩部詩集中,詩人傾注了自己對農民、土地、鄉村那種強烈而真摯、渾厚而深沉的生命情感。“老馬”這一北方農民那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的精神形象,可以說是支撐中國社會與曆史的民族脊梁。在這裏,詩人筆力遒勁,刻繪入木三分,語言凝重,情感深沉,將土地的深厚凝重與農民一生命運的沉重悲憫,交織融會為一體,凝鑄成一部中國農民與鄉村的曆史,是現代詩歌史上不可多得的刻繪農民人生命運和鄉村生活的大作。

先生詩歌藝術精神的另一方麵,就是對於人生價值和生命意義的叩問。這一價值取向代表性的詩作,在筆者看來當首推《有的人》。就藝術表現而言,這首詩淡化了《老馬》中具象化的刻繪,表現出人生哲理的概括性和凝練性。詩人將生與死作為人生價值叩問的兩極,揭示著人之生命的社會曆史意義,價值取向直指人之生命的終極境界。“人究竟為什麼而活著?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這是兩個極為簡單而又極為複雜深刻的問題,而詩人則將自己的答案歸結為兩句話:有的人死了,但他卻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但他卻已經死了。詩句之意回味無窮,發人深思。在回環的語句中,蘊含著哲理的邏輯,讀之令人驚歎不已。

先生直到晚年,仍然筆耕不輟。同時,先生堅守著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藝術建構。先生屬於二十世紀,自該世紀80年代初“朦朧詩”出現後,先生就表現出強烈的不滿。這樣的堅持,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不像有些人朝三暮四,隨波逐流,見異思遷。但是,社會畢竟和先生藝術鼎盛期的情景不同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而詩歌藝術的創造,必然要隨之相應變化,以二十世紀70年代以前的尺度,去衡量同世紀80年代以後的詩歌藝術創造,發生錯位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無論如何,先生作為中國二十世紀一位藝術創作卓有成績的詩人,對於中國現代詩歌發展曆史的貢獻,是任何人都無法否定的。

先生一路走好,人世間將刻下一個名字:中國現代詩人臧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