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二部分 理論要點闡述(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1986年9月1日,國家教委遵照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劃的通知》要求,決定“在全國各大學開設法律基礎課”。經過一年的試行,國家教委於1987年10月20日,下發了《關於高等學校思想教育課程建設的意見》([87]教政字015號)的通知,明確規定“法律基礎”為高等學校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從而使得“法律基礎”課程正式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係的組成部分。

2.體係初步構建階段(1987-1995)

1987年國家教委將思想品德課程規範為“大學生思想修養”、“人生哲理”、“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和“職業道德”5門課程。1993年國家教委將“大學生思想修養”、“人生哲理”合二為一調整為“思想道德修養”。在1994年《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幹意見》和《中國普通高校德育大綱》中把“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統一規定為“思想品德課”,並提出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簡稱“兩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德育途徑,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環節,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

3.穩定發展階段(1995-2005)

從1995年開始,盡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變動較大,但思想品德課程設置方案基本保持不變,處於一個穩定發展階段。特別是1998年4月,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經黨中央研究決定,由中宣部、教育部聯合發文,提出了新的“兩課”課程設置方案(簡稱“98方案”)。按照“98方案”,本科生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和“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5門課程;思想品德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和“形勢與政策”3門課程。2003年2月,教育部發出通知,將“鄧小平理論概論”調整為“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要求各高校從2003年秋季學期普遍開設。“98方案”延續到2005年,而思想品德課程設置方案從1995年至2005年基本穩定不變。

4.進一步整合創新階段(2005-)

在新的曆史時期,一方麵,我國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績,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另一方麵,改革開放處於攻堅階段、國內外形勢極其複雜。新的形勢對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盡管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取得了很大成績,在保持社會穩定發展與合格大學生培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課程設置、內容安排、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麵的問題也非常突出。麵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黨中央決定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係。四年製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包括4門必修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同時,開設“形勢與政策”課,開設“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選修課等。新方案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不是“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的簡單相加,而是整合創新。即從社會生活的多樣性、統一性與人才培養的全麵性出發,將思想道德內容與法律意識、基本規範有機融為一體,開拓出一門嶄新的課程。按照中央的部署,新課程方案自2005年秋季開始在少數高校試點,2006年秋季學期在全國高校普遍實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成為新方案課程中第一門正式全麵實行的課程。自此,高校思想品德課程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四、全球視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學校教育中實施德育,即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實踐活動。這樣的教育實踐活動,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後,世界各國所共同麵臨的一項戰略任務。在許多國家,其不一定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但絕對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實。它們往往是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法律教育、忠君教育、曆史地理教育、共同價值觀教育、民族振興教育等不同名目下,做了大量實質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們不僅不該為“名”所囿,而且應該承認,思想政治教育並不是社會主義國家才有,更不是中國大陸才有,而是在每個現代國家都存在。

在日本,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府指揮、文部省操作執行,統一管理,統一布置,有一整套強有力的行政幹預措施和政策。現在日本的中小學每周都有一節特別設置的道德教育課。通過這一節課程的學習,目的在於使學生養成符合日本人價值體係的態度、習慣、行為方式等。此外,在中學還開設專門的公民科,以強化學生對日本社會的認識,樹立向上的生活目標和穩定的世界觀,使之具備資本主義製度所需要的思想素質。初中的公民科分為3個單元:(1)人間與社會,講解家族、職業、社區、文化等,教育學生懂得社會並過好社會生活;(2)國民生活與政治,講解民主製度的建立、人的權利及其運用,教育學生爭取人權,維護人的尊嚴;(3)國民生活與經濟,講解生產和勞動對於生活的意義、日本經濟的特點,教育學生為繁榮日本經濟做貢獻。高中的公民科包括3門課程:(1)“現代社會”,講授社會中的人類與文化、環境與人類、現代政治經濟與人類、國際社會與人類等;(2)“倫理”,教導學生對古希臘、基督教、佛教和儒教的思想進行哲理性思考;(3)“政治和經濟”,幫助學生加深對民主主義本質的理解、客觀認識現代日本的政治經濟關係和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內容包括虔敬天皇、忠於國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不同特點、民主主義社會的優越性、日本式資本主義政治製度的合理性等。與中小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銜接,日本的大學以培養“判斷力健全的公民”為目標,特別強調學生“應具有必要的政治教養”。比如在名古屋大學,課堂講授的政治課或帶有政治灌輸性質的人文社科類課程就有:“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日本的政治結構”、“東洋的社會和曆史”、“西洋的社會和曆史”、“日本和世界的憲法”、“現代社會與法”、“民主主義的理念與現實”、“國際化與經濟活動”、“信息與社會”、“環境和人”,等等。當然,在開設正規課程的同時,日本也相當重視在本國語言、曆史、地理、音樂、繪畫、體育乃至數理、科學史等各科目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教科書審定製度,政府以此確保各級各類學校使用的教科書的內容與當局政治主張相吻合。

與日本等國不同,美國、西歐一些國家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采取一種比較隱蔽的形式來進行,政府隻是通過立法、財政撥款等手段對教育的發展方向進行宏觀調控。比如,美國學校的德育課程就因州而異,甚至同一州內的不同地區和學區之間、不同學校之間、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之間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盡管在如此繁雜的名目下,美國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被賦予了許多共同內容,如政治教育、宗教教育、公民教育。就政治教育而言,一是開展以個人利益為核心的自由主義和美國政治製度優越性教育,二是開展反共教育和對“對抗性政體”的研究、介紹。尤其在冷戰時期,美國大多數中小學都開設了以反共為中心內容的課程,如“共產主義及其毀滅性後果”等。正如一些資產階級人士叫囂:“我們正在同共產主義進行激烈的鬥爭……我們反對共產主義,就應知道它的哲學,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要弄清它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濟製度、宗教和病菌……有了這種知識能毀滅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神話。”就宗教教育而言,盡管美國禁止學校內的宗教活動,但大量的宗教內容已經滲透到各門課程當中。比如,《聖經》就被作為文學、曆史和公民道德來講授,這對於學生樹立為統治階級所需要的宗教神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倫理觀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以至於“我們信仰上帝”成了美國人的座右銘,“上帝保佑美國”是美國民間使用率最高、最誠摯的愛國口號。就公民教育而言,學校的“公民科”把守法、投票和納稅宣揚為“好公民”的必備條件,教導學生了解美國的政治製度、憲法和公民基本權利;“社會科”教導學生如何按照美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道德規範做人,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樹立強烈的國家意識,承認《獨立宣言》、《聯邦憲法》和《人權宣言》的神聖永恒、不可侵犯;“曆史科突出美國在短短二百年間取得的輝煌成就,證明美國政治經濟製度的優越性,推崇一批對美國有卓越貢獻的曆史人物,宣揚其所顯現的人格魅力和民族精神;”政治一法律科“教育學生從社會背景去認識美國的法律和社會製度,比如芝加哥大學開設的”美國總統製課程,就要求學生去了解政府行政的背景、起源和曆史沿革,曆屆當選總統的品格、思想和領導能力,領導人的施政方式,總統和國會、政黨、法院、公共輿論、利益集團的關係等。

五、思想道德與法律的關係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涉及思想、道德與法律三個重要的範疇。一般意義上,思想是思想意識的簡稱。它包括的範圍很廣,涵蓋了意識中全部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而主要指意識中的概念、判斷、推理及形象思維等理性形式。它是形成人動機和行為的主導力量。道德是以善惡為評價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維係並發生作用的行為原則、規範的總和。法律是具有國家意誌性(即由國家製定並保證執行),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規範。而本課程的“思想道德”特指我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其內容包括科學的理想信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本課程的“法律”特指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是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人民意誌的體現,是由國家製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製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範的總和。本課程將思想道德與法律有機結合在一起,充分反映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法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緊密關係。

從兩者的聯係來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法律都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物,受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製約,同時又反映和作用於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它們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具有共同的理論基礎;它們都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意誌與利益的體現,是調節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維護社會秩序與穩定的社會規範;它們的許多原則和內容也都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為社會主義法律提供了思想基礎和價值目標;社會主義法律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提供了製度保障。

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從調節領域來看,思想道德既涉及人的觀念和意識形態層麵的問題,又涉及人們行為層麵的問題,調節範圍相對廣泛;法律涉及的則主要是人們行為層麵的問題,涉及範圍較為具體。從調節方式來看,思想道德主要是依據說服力和勸導力、社會輿論以及風俗習慣和人的信念起作用;法律是通過國家強製力保障實施的。從調節目標來看,思想道德著重對人們的內心世界提出善良與高尚的要求,法律則著重對人們的行為提出禁止與許可或允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