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7、換位思考(1 / 1)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原文

凡人欲養身,先宜自息欲火,凡人欲保家,先宜自絕妄求。精神財昂,惜得一分,自有一分受用。視人猶已,亦宜為其珍惜,切不可盡人之力,盡人之情,令其不堪,到不堪處,出爾反爾,反損已之精力矣。有走不盡的路,有讀不盡的書,有做不盡的事,總須量精力為之,不可強所不能,自疲其精力。餘少壯時多有不知循理事,多有不知惜身事,至今一思一悔恨,汝後人當自檢自養,毋效我所為,至老而又自悔也。

——劉清之《戒子通錄》

白話

人們要想保養自身,就應當先抑製內心的欲望之火;人們要想保全家庭,就應當先丟棄非分的追求。精力和財富,節省一分,就會多留一分供日後享受。對待別人的精力和財富,也要像對待自己的一樣,也應當替他珍惜節省,千萬不要竭盡別人的力量,傷盡別人的感情,令別人無法忍受,到實在無法忍受的時候,別人就會反抗,這樣一來就會損耗你自己的精力。世上有走不完的路,有讀不完的書,有做不完的事,必須根據自己的精力適當去做,不能夠勉強去做力不能及的事,使自己筋疲力盡。我年輕力壯時不明白這個道理,經常做出不顧惜自家身體的事,至今想起來就十分後悔。你們這些後生應當自我反省,自我保養,不要效仿我的做法,以免年老又追悔莫及。

家訓史話

孟子見了梁惠王,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地方遭了饑荒,我便把那裏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加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咚咚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

惠王說:“不可以。隻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深的池沼裏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麼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麼,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辦好學校,反複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麼,須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現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製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於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麼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古訓今鑒

中華民族自古便有仁愛的精神。孟子曾經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莊子也說道:“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國際上也是如此:司湯達告訴大家“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印度諺語中更是有“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時也沒有人來扶助”……

每個人都需要懂得換位思考,懂得愛惜自己和愛護別人同等重要。我們為他人所付出,他人必對我有所回報,送人玫瑰,手留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