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六章 愛的力度(1 / 1)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杜騙淺議》一書在“杜騙”一輯中,提出了一個“濟困”的命題,並且列舉了6個救人危難、積德累仁、樂善好施的事例,件件生動感人,無不蘊含著深摯的愛,並強列地折射著愛的力度。

諸如事例之二:因家境貧寒由四川綿陽遷至河南清豐的趙俊方,深為自身沒有文化而目不識丁抱憾終生,後因將厚望寄予二子又不遂願,便傾其家資幫助一個異地王姓學子考入了清華大學。嗣後,又資助14名家庭拮據的學生步入首都的高級學府。或許有人會問:趙俊方如此大方,是否家境富足?否!他不僅是個6口之家,而且全家不足5畝薄田,靠常年打零工養家糊口,資助學生完全是省吃儉用從牙縫裏擠出來的錢。而趙俊方傾心資助貧困學生,究其根源,是他打心眼兒裏愛這些發奮讀書而立誌成才的孩子。

可見,魏積良在名為“杜騙”的華蓋下濃墨重彩地介紹趙俊方的事例,力圖說明:“人而不仁,則道義息”,“人而不愛則不能仁。”無仁非德,無德非義,無義非愛。

那麼,何為仁?一為通曉大義。俗話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孔子家語·禮運》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趙俊方所以不遺餘力資助貧困學生,是其認為這些抱誌求學的孩子將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二為樂善好施。古人雲:仁者,博施於物,不生偏私。我們從魏積良文中得知,趙俊方的長孫因玩耍不慎掉入油鍋,雖耗資保住性命但終生致殘。該縣一位副縣長因為被趙俊方捐助貧困學生的高尚行為所感動,見其家中遇此天災人禍,遂解囊以助。趙俊方卻認為,自己的長孫雖遭不幸,但事已至此,於療疾無補,便把這筆款轉助一位需要換取腎的高中學生。可見,趙俊方或捐助貧困學生,或救助病危的學生,不偽立,不虛成,一律竭力襄助;三為立節。大凡仁人誌士,都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顯示出剛強率真的氣節。如果以趙俊方的家道論,其較之如今的暴發戶和千萬元億元富翁,可謂是個地地道道的“窮光蛋”。可是,如今有些權貴,紙醉金迷,花天酒地,一擲千金,但對扶貧救危卻是個“鐵公雞”。然而,就是趙俊方這位“窮光蛋”,一不媚權,二不崇富,三不懼貧,對捐助貧困學生,能出多大力就出多大力,而且不圖虛名,甚至不怕背上“敗家”之惡名,堂堂正正,高風亮節,襟懷坦蕩。

於是,以上“三為”,便鑄造成四個錚錚作響的大字:仁者愛人。

愛者:不害正,不傷物,不作偽,仁形義立,童叟無欺。

故而:“濟困”,不失為欺詐之輩知榮明恥的“人鏡”。

這就是愛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