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玄幻 武俠 都市 曆史 科幻 遊戲 女生 其他
首頁

第一節 “希望工程”,希望中的愛(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張曼新此刻也心酸得落了淚。

張曼新在傷感中,記憶的車輪高速地轉到了自己的童年。

張曼新清晰地記得,他小學畢業時,是多麼渴望上中學呀!可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由於父母的出身問題,想升學卻不允許他升學,隻得輟學在生產隊參加笨重的勞作。

在本世紀五十年代,張曼新讀過的高玉寶寫的回憶錄《我要讀書》;兒歌“爺爺七歲去討飯,爸爸七歲去逃荒,今年我也七歲了,公社送我上學堂”,也在他心中刻下深深的痕跡,那曾是新中國兒童幸福的象征,曾打動整整一代人的心。

可是,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了,國家也富強多了,但由於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至今仍有幾千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直接導致上百萬兒童上不了學呀!

“我要上學”,這是一個多麼催人淚下的主題。

“我要上學”,這是一首多麼悲愴而凝重的歌曲。

“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再窮也不能窮了教育,中國在近代所以積弱盈貧,主要是教育滯後,人民蒙昧,那笨重的經濟翅膀欲飛不能呀!”張曼新想到此,與夥伴們一合計,立刻帶領副會長薛飛,代表“華聯會”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簽定了扶持和資助一千名孩子複學讀書的協議。

張曼新回到匈牙利,立刻商討成立了“結對救助中國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匈牙利愛心委員會”,拉開了向“希望工程”捐款的帷幕。

同時,張曼新激情澎湃地奮筆疾書,寫了一封《匈牙利華人聯合總會致匈牙利華人各社團的公開信》,刊登在《歐洲之聲》報上,並印製成單頁,廣泛散發。

親愛的各華人社團的兄弟們、姐妹們:

你們好!

自我會今年年初發起向中國“希望工程”捐款活動後,得到了在匈華胞廣泛的支持和響應。僅在數日時間內,就完成了預定的第一期募捐款數額。捐款同胞的愛心——兩萬美元現早已到達需要救助的孩子手裏。

在第二期“希望工程”捐款活動即要開始的時候,我以這種形式向大家講幾句話。

由於曆史上經濟落後的沉重包袱和人口的壓力等因素,中國的基礎教育還是相當落後的。據悉,我國有近兩億文盲,全世界每四個文盲中,就有一個中國人。根據資料介紹,近十年來,我國平均每年至少有一百萬名兒童因家庭貧困而失學或根本就上不起學。他們僅僅因缺少幾十元人民幣,就被拒絕在校門外。麵對這一百萬雙饑渴的目光,我們的心裏感到非常的不平靜。

前天,我到一個同事家,看到同事的小女兒剛買來了一雙皮鞋,一問價格,是122美元。自然,在西方社會裏這樣的消費是很普通的,根本不能算奢侈。但是,我還是認為造物主不公平。這就是命運。如果換一個位置,我們的孩子能吃得了那麼樣的苦嗎?

中國窮,就是窮在教育上。對這個觀點我是很讚成的。再沒有比日本的情況更具說服力了。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沒有煤炭、沒有石油、沒有鋼鐵,真可以說到了一種山窮水盡的地步。但是精明的日本人卻把目光轉到了中小學教育上,他們懂得人是最寶貴的,是惟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由於重視了教育資源(實際上是人才資源)的開發,奇跡產生了,他們終於又擠進了世界強國之列。

我們這些長年奔波在國外的中國人,最懂得國家窮對我們的影響了。同樣是亞洲人種,如果持日本護照,在經過歐洲一些國家邊檢站時,會得到與我們完全不同的待遇。原因就是我們“華聯會”國家相對發達國家還比較落後,說到底就是落後在教育上。世界的你爭我鬥,國力的此強彼弱,貿易的角逐,科技的較量,最終歸結於教育的競爭。

所以,我認為中國的“希望工程”是一個功德無量的善事。它利在當代學兒,功在民族千秋。

匈牙利的“希望工程”活動,是我們受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委托開展的。截止今年二月底,我們共已捐款救助五百二十七名失學兒童。但是這個慈善義舉,應該發動匈華全社會來幹,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盡管對許多在匈華人來說,今年的經濟都有一定的難度,但是為一個失學孩子的五年學費捐四十美元,這筆數目的款,我想,我們誰都會是能承擔的。

目前,在中國二十九個省市希望工程活動進行得轟轟烈烈。我們是身在海外的遊子,但我們和祖國的心是相通的。眾人拾柴火焰高。讓我們獻出一點愛心,盡量能多幫助一些因無錢交學費而被迫失學的孩子,讓他們早日重返校園吧。須知挽救一名流失生,有時等於挽救了這個孩子的一生啊!

所以,我希望匈牙利的各兄弟社團,能發揚我海外華人愛國愛鄉的傳統,積極地投入希望工程活動,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呼喚教育,為修善積德而慷慨解囊吧。

匈牙利華人聯合總會會長 張曼新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五日這封“公開信”,言簡意賅,充滿張曼新刻骨銘心的感慨和一個海外遊子火熱的心腸。